摘 要: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为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路径。在推动青年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进一步探寻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志愿服务有利于增强青年发展的主体性,增强青年发展的优先性,增强青年发展的实践性,增强青年发展的创造性等。同时,青年参与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扶贫济困、文化复兴、生态环保、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实现自身发展的多样化途径,有利于其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发展与青年成才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志愿服务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关键词:志愿服务 青年发展 主体性 优先性 创造性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在《规划》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地区对青年发展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迄今为止,许多省市都出台了青年发展规划,部分县区也出台青年发展规划,并且建立了青年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订青年发展指标,将青年发展具体纳入国家与地方规划、纳入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将贯彻和落实《规划》的精神融入各行各业工作、融入各个领域事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目前推动青年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也要探讨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的关系。笔者尝试从“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的视角,分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各行业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的进程中,志愿服务成为非常突出的一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志愿服务为青年提供关怀和激励,营造有利于青年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成为志愿服务的先锋力量,在帮助社会人群、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收集文献资料、整理理论观点,探寻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的路径,面向全国。与此同时,2020年4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志愿者发展状况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 551份,其中青少年问卷14 949份。在青少年调查问卷中,在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占15.15%,共青团员占52.04%,其他群众占32.80%;在职业身份上机关与单位青年占31.12%,大中学校学生占45.90%,其他社会组织成员、自由职业者、农民或农民工占22.98%。我们运用问卷调查的数据,探寻青年志愿者在参与服务、奉献社会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成才的路径。
一、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价值
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既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也吸收了西方公益元素。“志愿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就已提出与慈善、助人有关的思想。……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在20世纪初已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受西方文化(如基督教等)的影响,民间组织围绕‘救国’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改革开放后,1983年北京大栅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1987年广州“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1989年天津朝阳里社区志愿者队伍,1990年深圳依法注册志愿者社团等等,揭开了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序幕。从全国的志愿服务进程看,1993年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13年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14年启动“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等等,呈现了志愿服务“从青年到全民”“从社区到社会”的发展热潮。目前,在“中国志愿”信息系统注册的志愿者总数1.92亿人,志愿团体总数78万个,志愿项目总数471.2万个,服务时长共计26.45亿小时(截至2020年12月)。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在为社会人群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从实施《规划》的视角,我们深入分析志愿服务对于青年发展的促进作用,发现其具有增强主体性、优先性、实践性、创造性、融合性等积极功能。
1.增强青年发展的主体性
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青年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等关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科学把握的问题。青少年处于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事物和社会思潮的把握存在偏差等,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灌输教育、人生导向。然而,青年又处于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阶段,渴望自主、独立地理解社会和接受教育。青年主体性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实践概念,都强调以青年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为重点。为此,在做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探寻激励青年参与、发挥青年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张良驯研究员分析道:“‘青年首先发展’战略思想提升了青年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是对青年很强的正向的激励,这有利于引导青年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成就人生。”[5]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青年主动参与并发挥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志愿服务,即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主体力量、体现主动精神。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看,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周末和假期,注重自己的兴趣和体验。
调查发现,教育部门颁发文件,激励大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并且纳入了学分管理;各地区也出台了许多激励和支持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措施。在这种背景下,青年一方面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志愿服务中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另一方面,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在志愿服务中体现主动性、能动性。我们深入社区、学校等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过去较长时间内是青年应付上级的要求,被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出现过“扎堆、作秀、应付、消极”等情况;现在,青年通过“中国志愿”“志愿中国”“志愿汇”“I志愿”以及APP、微信、QQ等平台和系统,选择自己乐意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特长,感到快乐充实,就增强了主动性,呈现了主体性,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自豪感与成就感。
2.增强青年发展的优先性
自从《规划》印发和实施以来,“青年优先发展”就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规划》着眼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分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将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转化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充分照顾到了不同青年群体的发展特点,切实回应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关切。”[6]调查发现,“青年优先发展”不仅仅是理念的倡导,而且要贯彻到各项工作、各类行动之中,青年通过在发展中激发潜能、在发展中发挥活力、在发展中勇于创造,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志愿服务是体现青年优先发展、促进青年优先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青年在志愿服务组织中不用“论资排辈”“卑微压抑”,而是发挥年轻人特有的思维活跃、敢于探索等特点,通过志愿服务为社会人群作出贡献,证明自己的价值。(2)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多样化的锻炼和提升机会,在没有“权威”压抑的情况下不断尝试新领域、培养新能力,从而获得素质发展,成为社会建设人才。(3)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有更多的渠道发声,表达自己对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看法,通过交流沟通,不断形成自己的新观念、新见解,汇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活跃力量。“青年优先发展”既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实践行动的支持,志愿服务就是促进青年优先发展、培育青年能力素质的重要渠道。
3.增强青年发展的实践性
新时代青年发展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青年发展是靠“父传子”“长传幼”的传承方式,工业社会的青年发展是靠师徒关系的传承方式,现代社会创造了学校,青年发展较多依靠“教育”“灌输”的传承方式。但是,玛格丽特等学者指出,社会从“前喻”“并喻”到“后喻”发展,青年一代通过媒体信息、网络信息,获得比前辈更多的启迪和熏陶,正在逐渐掌握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但是,从简单地感知社会到深入地理解社会,再到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就需要大量社会实践的锻炼、社会实践的启迪,并且与知识传承相互补充、相互充实。志愿服务成为青年获得实践感知、实践体验、实践教育、实践成长的机会,成为青年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调查数据看,目前青年参与较多的是“体能型服务”,这也是青年自己较不满意、希冀改变的。他们正在探索实现“技能型服务”“智能型服务”,充分运用智慧、知识、技术、技能等,在社会服务领域更好地帮助社会人群,更好地体现价值。2020年,中国经历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人们包括青少年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这时候,团员青年特别是青年志愿者率先站出来,参与防控疫情、人群关爱的服务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勇敢群体’是经历惶恐、躁动之后,学会不害怕、不回避,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运用自己的勇气、力量、经验、智慧去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新兴群体。”这种从惶恐转向勇敢的心态,在防疫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促进防控疫情工作的顺利推进,保障城乡群众的健康安全,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年在防疫志愿服务实践中锻炼和成长,不仅仅培养了胆识和勇气,而且也培养了科学思维和生活智慧,积淀了青年发展的重要基础。
4.增强青年发展的创造性
青年是最富有创造精神、创新活力的群体,实施《规划》,如何消除束缚和制约,营造鼓励和支持青年创新创造的社会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志愿服务是增强青年创造特性,激励青年发展活力的一种渠道。(1)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是激发灵活性、激励创新性的活动。因为,志愿服务是适应城乡群众生活需求、社会文明进步需求开展的多样性服务活动。不像单位、企业等有既定程序工作步骤,没有习以为常、习惯使然的约束,志愿服务需要激励青年志愿者的灵活探索、创新实践。这样,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的创新活力,对于青年发展的其他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2)青年在志愿服务团队中相互鼓励和发挥创造性。志愿组织较多由青年自愿组成、自主运行,较少正式机构的机械性和制约性。因此,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较为轻松,这这有利于互相激励、共同创造。从我们在北京、浙江、广东、四川等地调查的情况看,不论是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还是社会志愿者团队,青年志愿者都感觉交往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想象力,创造新服务与新活动。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培育和保护创造基因。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在自发创造的时候,常常被家长和教师所制止,认为是“不务正业”“缺乏规矩”。但是,在志愿服务中,没有太多的前人经验和固定模式供借鉴,青年只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探索实践,就形成了许多创造性的特色。既有北京“夕阳再晨”运用网络技术提升助老服务、社区治理和文明实践;也有扬州大学志愿者在贵州省创造性地利用传统习俗,开启“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山区助学服务模式。可见,志愿服务提供许多机会和途径,让青年发挥创造性、获得成就感,让自己的人生打开多扇窗户,获得阳光快乐。
实施《规划》,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为青年发展提供支持,让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主体性、优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从而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二、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的类型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迅速、领域广泛,其中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扶贫助困志愿服务、文化复兴志愿服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网络空间志愿服务等是青年参与较多,并且对青年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类型,值得重视和研究。
01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试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8]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团员青年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活跃力量、先锋力量。一方面,青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运用新颖生动的方式做好“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的工作,让党的科学理论、科学政策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青年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越来越善于把握乡村社区的发展机遇,促进自身素质提升,更好地成长成才。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认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传播新时代新思想、倡导文明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青年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推动者,也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由县委书记(镇委书记、村委书记)担任主任(所长、站长),也担任志愿服务总队长(分队长、队长),青年志愿者团队成为发挥探索创新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到试点县区的调查情况看,虽然乡村社区较多的是老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参与活动,但是许多文明实践站点挑选青年志愿者作为管理协调人员,联系和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来自县区、镇街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与乡村老年志愿者队伍、妇女志愿者队伍合作,帮助乡村力量创新项目、丰富服务,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青年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理解新时代党的理论和政策的价值,指导自己人生成长,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能力。
02.乡村振兴志愿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也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广大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获得青年自身发展的新机遇。(1)广大农村的团员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党政部门和社会网络,不断获得慈善公益的支持和帮助,社会视野不断拓展,志向目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乡村能人”“乡村精英”。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党团组织骨干、乡村振兴能人、志愿服务骨干、热心新乡贤等身份往往聚集一身,成为优秀青年发展成才的有效路径。(2)“新上山下乡青年”及来自城市的青年志愿者,在乡村帮助农民发展产业、拓展市场。最初是志愿服务无偿帮助农民,逐渐走向公益创业获得发展基础;后来开拓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经济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3)青年科技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将所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山区群众,帮助他们跨越“知识鸿沟”“信息鸿沟”,寻找产学研合作、城乡合作拓展农产品市场、开发农村生态旅游的新路子。不论是青年博士硕士,还是“新下乡青年”群体,或者是农村青年新生代,都在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同时,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崭新的生活期望、生活追求,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路径。
03.社区治理志愿服务
中国改革开放,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推动社会建设、推进社区治理,从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到促进社区治理创新,都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机会。青年是社区治理的生力军和活跃力量,往往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区民主治理、促进社区发展。“志愿者面向居民、公民等宣传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引导人们认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追求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理解和兼顾公共利益。” [9]从我国社区治理的变化历程看,经历过“舍小家、保大家”的集体主义社区生活阶段,也经历过“计较小家、忽略大家”的个人利益社区生活阶段。前者强调“单位包办社区、社区包揽生活”,青年缺乏个人生活空间;后者突出“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青年缺乏邻里关怀与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激励群众包括青年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协商治理;另一方面,发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互相帮助的社会关系。青年一代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活跃力量,既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也引入协商治理原则;既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也尊重个人生活权利;既奉献爱心助人为乐,也鼓励自强自立创造生活。这样,在老年人逐渐增多、妇女逐渐掌握话语权的社区生活中,青年一代成为创新者与改变者,不断为社区治理带来生机活力,也为自己营造生活与发展的新型空间。青年在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中的实践和锻炼,积累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与素质,为参与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发挥特长、作出贡献。
04.扶贫济困志愿服务
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是中华民族自古的传统,在新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团员青年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既能够奉献爱心,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解决困难、改善生活;也能够在志愿服务中感知社会、深化认识。目前,青年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农村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通过“西部计划”“支教行动”“美丽乡村志愿服务”“乡村健康志愿服务”“农村科技志愿服务”等,前往山区农村献爱心、做贡献。与此同时,青年志愿者逐渐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加深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理解,为将来进入社会开展工作提供科学思考的基础。(2)关爱青年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进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谋生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文化融合、就业咨询、卫生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减少社会不平等的影响。青年通过这些服务和交往,对城市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对流动人口有更切身的感受,对社会的认知不断丰富,对于生活与发展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3)关心和帮助特殊人群,包括孤寡老人、残疾人群、困难家庭等。青年志愿者在参与这些服务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和帮扶技巧,从而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特别是,许多青年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对于社会生活的困难与问题知之较少。作为志愿者,他们接触特殊困难群体之后,一方面被服务对象的艰难生活所震动,另一方面为服务对象顽强的生活意志所感动。“他们这么艰难都追求更好一些的生活,我们这么好条件还怨天尤人,太不应该了。”这是很多青年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之后发出的感慨。所以,青年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能历练人生意志、更新生活观念、树立发展志向,促进青年具有更高更好的追求。
05.文化复兴志愿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追求中华文化复兴、树立中华文化自豪感成为广大青年的追求,也成为志愿服务的新领域、新类型。在改革开放初期,在青少年中一度出现过“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情况。青年志愿服务发展以来,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弘扬优秀民族习俗就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青年志愿者一方面深入农村、深入山区,发掘传统民俗中富有生命力、富有影响力的因素,进行整理和提炼,成为新时代展现中国特色的重要元素。不论是“青年华服志愿服务团体”,还是“青年民俗风情志愿服务团体”,都在面向乡村、面向农民的服务交流中有收获、有启迪,让来自“最基层”、具有“泥土味”的民族瑰宝焕发生机活力,赢得世界关注。另一方面,“回归国学”“回归典故”,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整理对于当今和未来发展具有启迪的思想,让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调查发现,团员青年就是在寻找和整理中国文化、中华民俗优秀元素的时候,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也增强了自身发展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志向、发展目标,努力为国家、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06.生态环保志愿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生态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追求逐渐强烈。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泛传播,赢得了城乡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认同和拥戴。与此同时,生态环保志愿服务迅速发展,种类多样,也吸引着众多团员青年参与。一方面,大中城市和工商业发达地区的环保志愿服务迅速兴起。在工业化初期,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利润,单纯追求生活致富,缺乏环保观念,造成的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等状况严重,甚至导致一些地区人们的健康受损害。青年志愿者率先发起参与防治污染、支持环境检测的服务,通过“志愿河长”“河小青”“河小二”等志愿者行动,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帮助。特别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圳市建立“志愿河长学院”,邀请院士、博导、教授为环保志愿者授课、辅导,提高青年在生态环保服务中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一批批青年志愿者深入山区、边疆,到长江黄河发源地、深山老林、国家森林等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做好生态保护。调查发现,青年在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时候,也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启迪、新机遇。一些青年掌握生态环保知识之后,改变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一些青年从环保志愿服务走向环保公益创业,创办社会企业,获得创新创业的新路径。一些青年在提高环保专业知识的同时,推进专业化服务,逐渐建立环保教育和传播的机构,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生态环保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时尚,不仅仅带来志愿服务的新内容,而且也带来工作生活发展的新领域,成为青年发展的新空间。
07.网络空间志愿服务
“网络改变世界”“网络改变生活”的口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广泛、作用重大。同时,网络也是“双刃剑”,在带来许多启迪与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造成对社会道德、社会秩序的冲击。青年积极参与网络志愿服务,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建设“晴朗网络”,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空间。
从问卷调查数据看,大多数青年参与的志愿服务组织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作为联系志愿者、组织服务活动、进行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影响力大大超过传统的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浪”群体即“90后”“00后”青年运用网络开展志愿服务、传播志愿文化,具有更加新颖的特点,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田丰研究员分析2020年防控新冠疫情志愿服务中的“饭圈女孩”案例时提到:“在‘饭圈女孩’身上,能看到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完全可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平台能够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避免了单一参与主体对社会治理资源、信息的垄断;另一方面平台能够为分工协作提供基础,基于社会分工引入各方参与力量。”[10]特别是将防疫服务中的“饭圈女孩”群体与传统慈善公益组织(如湖北省红十字会)比较,呈现出青年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的创新趋势,更加受到社会大众的信赖和支持。与此同时,青年在网络资源服务的过程中,更快获得社会空间拓展,更快获得社会资源聚合,也为青年发展开拓出特色不同、富有新意的路径。
新时代中国诞生的种类多样、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吸引青年参与、发挥作用。同时,青年也在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中获得锻炼与成长,获得发展机遇,创造不同的人生道路。
三、青年发展对志愿服务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壮大,为实施《规划》和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青年的广泛参与和生机活力,也为志愿服务的不断创新提供动力。
01.重新认识和理解志愿服务精神
新时代的团员青年,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认识和理解志愿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志愿者:“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过去一段时期,青年对于志愿精神的认识仅仅是无偿奉献、帮助社群;如今,通过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于志愿精神具有更加丰富的认识,成为人生发展和社会贡献的科学指导。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既有“奉献、友爱”的元素,也有“互助、进步”的元素。也就是说,青年既有利他的动机,也有利己的动机。但是,在志愿服务中逐渐做到了利他与利己相融合,通过奉献友爱精神的弘扬,带动“利己”“小我”的转化和升华。这恰恰是青年一代对志愿服务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更加具有吸引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魅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时尚。
02.青年全面活跃志愿服务组织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从北京、天津、广东等地率先探索,到共青团中央发起成立青年志愿者组织,逐渐推动社会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繁荣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青年的活跃性与创造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各级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激励团员青年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关爱社会人群。从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到研究生“支教”志愿服务,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从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志愿服务到投身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从青年参与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到援外志愿服务,都为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领域拓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联合会、社区志愿者协会、助老助残志愿者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文艺志愿者协会中,青年志愿者都是生力军和先锋力量,为志愿服务组织带来生机活力。特别是青年志愿者与老年志愿者合作、与妇女志愿者合作、与专业志愿者合作,以青春活力带来志愿服务组织的旺盛生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组织需要更多的创新、更多的发展,需要团员青年发挥思维活跃、敢于创造的特点,为志愿服务组织探索新机制、激发新活力。
03.青年全面创新志愿服务项目
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特别需要创新项目、丰富项目。团员青年是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之后,大批青年志愿者希望创造更多机会,提供赛会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农村的转化,促进赛会志愿服务力量向日常化、持续化发展。为此,策划和实施了“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借鉴“广州商品交易会”连年举办的经验,构建常态化项目创新发展的机制。经过2011-2013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项目创新经验,形成了大赛举办规则,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水利部、中国残联、卫健委、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共同举办,2014年开始启动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通过赛会,逐步建立起志愿服务项目全国竞赛机制和体系,推动各级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承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吸纳孵化公益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整合对接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推进市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规范化建设。”[12]目前,全国志交会带动各省市区开展三十多个省级赛会、数百个市县级赛会,让来自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展示交流机会,获得评奖机会。同时,中央文明办等每年评选“四个100”中的“最美志愿服务项目”,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吸引各地区学习和参考。调查发现,不论是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还是“四个100”的“最美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民政部评选的“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文化部评选的“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团中央评选的“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扶贫办评选的“优秀扶贫志愿服务项目”等,在面向广大社区、农村宣传推广之后,为基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关爱和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带动城乡志愿服务更有新意、更有实效。
04.青年全面繁荣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青年作为社会最活跃的力量,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过程中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在社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陆士桢教授提出:“在国家发展的全面建设中,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起到的正是这种连接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民族、公民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积极作用。”[13]志愿服务成为政府服务、市场服务之外,连接人与人关系、沟通人与人心灵,提供关爱温暖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辅助途径,受到各级党政部门重视,受到城乡广大群众关注。目前,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扶贫济困志愿服务等,在帮助社会人群的过程中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日趋重要的作用。青年作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和先锋力量,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创造活力和旺盛生机。与此同时,青年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快乐、充实、成长,开拓出青年发展的新路径。
《规划》的贯彻与实施,既要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措施、指标指数等机制的建设,不断贴近青年需求,不断融入社会发展;也要与志愿服务、治理创新、文化复兴、生态环保等有机结合,探寻青年发展的多样化机遇、多样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