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迄今志愿者人数超过1.14亿人,志愿组织和团体超过58.6万个,志愿服务时数超过11.16亿小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生态环境 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习近平同志2019年1月在天津市朝阳社区考察“社区志愿服务展馆”的时候,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回顾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志愿工匠”的崛起。最初,大家以为志愿服务是不需要“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只要有爱心、有热情,就可以做好。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反思,逐渐发现志愿服务需要专业能力,需要弘扬“工 匠精神”,需要培养“志愿工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本文即着重探讨中国志愿服务进程中 的“志愿工匠”类型及其服务特征,同时分析这一群体发挥的主要社会功能。
01.研究背景
从中国社会看“工匠”一词早已有之, 但是过去作为表述底层生产和服务的群体概念,没有受到足够正视;而且“工匠”与“志愿服务”的联系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从新华字典解释看,“工匠”是指以技艺做工谋 生的人,匠人是为有手艺的人。“工匠精神” 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 的内容。自从习近平同志提出“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的要求之后,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中国知网查询期刊发表以“工匠”为主题的文章有10933篇,涉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培养、工匠人才, 等等。但是,志愿服务研究对于“工匠”与“服务”的探讨则严重不足。知网查询以“志愿工匠”为主题的文章只有2篇,而且主要论述工匠精神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并没有专门论述“志愿工匠”的类型和特征。在笔者提出“志愿工匠” 的概念之后,志愿者热点观察员张军文又分析了“志愿工匠”的产生土壤与发展前景。应该说,对这一概念及其价值的关注和研究不足现状 会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加而改善。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志愿者发挥“工匠精神”并努力成为“大国工匠”群体之一,在志愿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工匠”的积极功能。 “志愿工匠”是指在出于公益目的而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时候,能够发挥智慧、知识、技术、技能等,并取得良好服务效果的志愿者。 “志愿工匠”的培育和发展,对于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陆士桢教授提出,“国外志愿服务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唯有将志愿者专业化才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水 平”。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 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配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调查、“志愿者之城”建设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时候,发现社区和农村对于“志愿工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普遍,即不满足于探望、 慰问的简单服务,期望志愿者能够针对城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需求,提供切实有效、富有内涵的专业服务。为此,笔者提出了“志愿工匠”的概念并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02.“志愿工匠”群体类型
“志愿工匠”是具有鲜明特征又具有丰富内涵的群体,包括了在志愿服务领域从事 思想启迪、知识传授到技术创新、技能发挥的不同人群。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提供公民参与机会”和“促进专业化发展”是两个各有价值、相互补充的路径。“提供公民参与机会”是志愿组织要提供一些“没有门 槛”“人人可为”的服务机会,让任何乐意奉献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体现公民价值。“促进专业化”发展是具有技术含量和技能特色的服务项目,吸引有专长的志愿者为广大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供帮助,有利于改善生活、解决困难。中国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 的组织类型,每一类型都需要“志愿工匠”的参与和贡献(见表1)
从调查看,目前“支持型志愿服务组织” 占比非常低(6.44%),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才能为各种实施和传播的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智力和资源帮助。同时,大量“实施型志愿服务组织”的水平逐渐提高、成效逐渐显化,都需要“志愿工匠”的成长和贡献。调研课题组将“志愿工匠”的群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专家学者志愿者
中国志愿服务需要思想的启迪、知识的启发,才能够不断创新项目、提升品牌,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新颖有效的帮助,为志愿事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吸引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加入志愿团队,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开发具有专门针对社会人群特定需求的服务项目。过去的志愿服务停留在“简单化、低水平、多重复”,往往造成专家学者不愿意参加,也感觉无从 发挥。现在,伴随志愿服务领域的“精准服务”“特色服务”“品质服务”等要求,专家学者就发现有用武之地,包括为社区与农村志愿组织进行讲座、辅导,启发创新思维;为志愿者传递新的知识,传递前沿理论,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增添活力;为社区营造和乡村发展提供义务咨询指导,将思想和理论运用在实践之中。
(二)科技人员志愿者
科技志愿者是在城市社区与山区农村发挥较大作用的“志愿工匠”群体。特别是在农村,农业科技志愿者、农林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假期为农民提供知识传播和技术辅导,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状况、消费需求,种植适销对路的果菜,养殖受欢迎、有销路的家禽和牲畜, 发挥很好的作用。此外,卫生志愿者、园林志愿者等为城市社区的居民、外来人员提供生活健康、家居美化的咨询和辅导,帮助群众提高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三)文化艺术志愿者
我国的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很快,作为具有文艺才能的“志愿工匠”越来越受到城乡群众的欢迎。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公共文化司通过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培养群众文化服务志愿者,一方面为城乡群众提供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 的培训辅导;另一方面为社区、农村志愿者队伍开展服务活动的策划;施展才能的空间越来越大。中国文联和文艺组织协会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惠民”取得极大成效,既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少边区群众欣赏文艺节目、享受文艺生活的需求,也为文艺工作者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提供渠道。文艺志愿 者在奉献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民的肯定,收获了快乐和感动,也汲取了营养,艺术得到升华,为人民创作出接地气的艺术佳作 。所 以,文化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专业化有成效的领域,也是“志愿工匠”提供服务受到社会欢迎、产生社会影响最突出的领域。
(四)管理人员志愿者
随着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大量志愿组织和团体诞生,迫切需要具有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志愿工匠”,成为组织培育和发展的专门人才。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推进更大的民生福祉,成为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重要使命 。这些管理型志愿者包括党政干部、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咨询人员等,通过担任社区、农村志愿组织与团体的顾问、专家、导师、督导等角色,为志愿组织在凝聚志愿者、协调服务、建立团队文化、构筑发展基础等方面提供专业帮助。
(五)经营人员志愿者
目前,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及团体在探索“公益创业”“社会企业”的路径,希望通过社会化的资源筹集和再生能力,拓展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创业人员、企业经理、市场经营者等所拥有的经验,对于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都是很有价值的指导和启迪。这些经营人员也成为“志愿工匠”的新类型、新群体。公益创业者被认为是具有魅力人格的、结合理想主义和实干特征的人。他们具有整体化社会公益精神,更多关注社会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反哺式服务意识和以商业反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志愿团体到社会组织再到社会企业的探索, 是公益志愿服务发展的一种转型、一种创新,这期间需要大量企业经营者、市场咨询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让公益人和志愿者学会“以公益的情怀、商业的方式”获得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六)专门技师志愿者
伴随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大量“技师”人才获得认定、获得发展,他们是“志愿工匠”的新群体,也是在社区、农村服务发挥特别重要作用的群体。不论是汽车修理师还是理发师、园林师等,不论是自行车修理师还是家居维修师、钢琴调琴师等,这些在各行各业“成精成才”的人,都是志愿服务一线服务的重要技术力量。他们最能够帮助志愿组织开展 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项目,最能够帮助居民、农民解决生活用具、生产用具等困 难和问题
(七)熟练工农志愿者
“熟练工人”“熟练农民”也是“志愿工匠”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因为文化水平或其他原因,没有能够考取技师证书,但是在工业、农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并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善于解决实际困难,善于创造优良业绩,在志愿服务中也能够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看,大量流动人员虽然从事企业简单工种的工作,或者从事环境卫生、送水送气等工作,但是他们拥有的兴趣爱好、专门特长在工作中并不能得到发挥,恰恰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等机会发挥。这些“熟练工人”“熟练农民”通过参与志愿组织的项目,发挥技能特长、发挥经验优势、发挥兴趣爱好,为群众提供切合实际、适应需求的服务。
(八)网络创意志愿者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网络社会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逐渐产生了“网络青年”“游戏青年”“云养青年”等新新人类群体。“狭义的‘云养青年’主要是指依靠网络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创意、网络技术创新等滋养的青年群体。”这些青年群众也成为“志愿工匠”的新类型, 即通过网络创意、信息传播,为志愿组织提供专门支持,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新途径、新方式。近年来,网络志愿服务团队逐渐增多,既开展网络传播正能量的服务,也开展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志愿服务推广服务,还开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群众传授网络知识和技术的服务,特别是探索开发具有公益志愿服务元素的电子游戏,拓展志愿服务在新领域的吸引力。以上主要分析了八种“志愿工匠”群体类型,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以及职业分类不断细化,还会产生更多的“志愿工匠”群体,需要及时关注和研究。
03.“志愿工匠”服务特征
中国志愿服务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于专业化的关注和需求不强烈,只要有志愿者发挥爱心和热情,体现关爱和帮助,就获得城乡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但是,进入新世纪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要求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和精准性。这样,就不仅需要普通的志愿者,更加需要发掘和培育大 量的“志愿工匠”。从表2数据看出,志愿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中,“缺乏高质量的服务项目”和“专业化发展不足”位居前列。因此,吸引和激励专业人员参加志愿组织,以及在广大志愿者中培养专业素质人才,从而建设一支庞大的“志愿工匠”队伍,促进志愿服务的水平提升、成效提升,成为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工作。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志愿工匠”在爱心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四精”的特点,恰恰是志愿服务事业中需要倡导和推广的
(一)精心服务
“志愿工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精心服务”,即真正用心关注对象需求,探索切实提供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服务。志愿者典型徐本禹说:“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运用全副身心、倾注全部感情做好一项工作、干好一件事情。“志愿工匠”就是要像徐本禹那样,即使对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山区支教、山区助学,也倾注全部的心血,关心农村孩子的成长、关心农村孩子的快乐,创造条件改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命运。
(二)精准服务
“志愿工匠”的服务就要扎扎实实了解城乡群众的具体需求,针对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农村、每一个人的利益需求,提供非常准确到位的服务。不能像过去那样大队伍到了社区和农村,“轰轰烈烈”地“扫几扫、唱两下、拍拍照”就“万事大吉”,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切实帮助居民和村民,而且造成“作秀”“形式化”的不良印象。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要深入群众之中,把握微小、细致的利益需求,提供长期和有效的服务。比如,湖北武汉百步亭社区广泛普及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不仅依靠党员团员、先进分子,而且吸引和发动不同类型的居民,楼栋、亭阁、广场、文化站、图书室等多种多样的地方开展服务,做到“家家有志愿者,人人有志愿心,处处有志愿事,时时有志愿帮”的志愿“四有”状态 。这种全覆盖、全 关怀的志愿服务,就体现“志愿工匠”的精准特色,为不同的社区群众、外来人口提供改善生活、解决困难的关爱和帮助。
(三)精细服务
发展“志愿工匠”能够将服务不断细化、不断延伸。在志愿服务兴起的初期,很多志愿者满足于“探望、慰问、捐赠、扶助”等简单的形式,往往是提供一些短期的服务而没有延续,缺乏真正帮助对象的实效。 “志愿工匠”针对城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具体需求,一方面开展关爱活动,提供温暖和支持;另一方面探寻满足需求的各种因素,提供多样化、灵活化的服务,一件一件落实关爱措施,一点一点帮助对象改变状况。 如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组织,针对因年龄原 因或者疾病原因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服务对 象,在爱心陪伴的同时,通过轻微语言表达、眼神表达、肢体表达等,捕捉对象的细微需求。在此基础上,志愿者提供的关爱和帮助就能够丰富多样、切合实际,有些是帮助对象回忆生活,令其在自豪和满足中离世;有些是帮助对象减轻痛苦,令其在平静和安详中离世;有些是提供对象渴望的体验和感觉,令其在知足和安心中离世。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变化的,“志愿工匠”的细致服务、延伸服务能够不断满足群众的渴望和追求。
(三)精致服务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仅仅要求富足、充裕,而且要求有品质和雅致。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也要求分层次、分类型。“志愿工匠”在做好基本关爱、帮助之时,也要探索和提供高品质、有品位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高的需求。因此,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以及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就有利于“志愿工匠”发挥更好的作用。例如,天津职业大学曙光社工站在开展扶贫助困、行动助残、爱老为老等志愿服务时强调,要在开展普惠型志愿服务的同时,为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化特惠服务,堪称“基础工作扎实、管理规范有序、活动设计精心、育人落到实处” 。 “志愿工匠”就是志愿服 务领域的“能工巧匠”,不论是有智慧的专家志愿者,还是有特长的技工志愿者,都能够帮助城乡群众将普通的生活环境、生活处境进行改造更新,创造服务活力和魅力的新生活。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新市社区的志愿者, 在社工的专业支持下,针对孤寡老人破旧房 屋修缮的需求,面向社会策划“美丽大变身”的公益活动,即联合镇慈善总会募捐,将修缮 旧屋的资金需求,转变为“爱心物资”的大礼包,通过吸引市民、外来人口购置不同价位的“爱心大礼包”来捐赠“美丽大变身”修缮材料的资金,从而一户一户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环境,带给老人们美好快乐的新生活。因此,“志愿工匠”的爱心奉献、真诚服务也能够非常精致、非常美好。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高质量”转变,志愿服务也需要从“粗放式”向“品质化”转变,恰恰需要“志愿工匠”的精心服务、精准服务、精细服务、精致服务,从而达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变化需求的目的。
04.“志愿工匠”的培养途径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特别是社区与农村的志愿服务,从最初比较简单的探望、慰问到逐渐深入的陪伴、扶助,再到发挥专业技术、技能特长的帮助和支持,就催生了“志愿工匠”的新型群体。那么,为了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效益化,切实有效地帮助城乡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就需要培养和 造就更多的“志愿工匠”。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专业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志愿工匠”。应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社会理念,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社会发展工作技巧的志愿者 。一方面 是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咨询专业等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让专业性的“志愿工匠”成为志愿组织的管理者、协调者,成为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才; 另一方面, 在高校各专业教学中,加大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传播,吸引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各领域都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有 技术含量的服务。目前,不仅许多大学生、硕士参与志愿服务,而且越来越多的博士、博士后参与志愿服务,运用他们学习的知识与技术,为志愿组织提供创新指导,为城乡群众提供发展指导。特别是一些教授、博士 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既面向中老年人传授科学信息,消除模糊认识,也向中小学生展示新科学、新技术的魅力,吸 引新一代人认真学习、立志成才。
(二)培训辅导
针对大量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参加志愿组织,从事各种类型的服务活动,就需要开展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通用培训旨在为具备不同服务时数及服务水平的志愿者群体提供通识性、基础性能力培训;分领域专 项培训旨在为从事某一领域志愿服务的人员提供针对性、专业性技能培训。其实,不仅文化素质偏低的志愿者需要接受培训,掌握志愿服务知识与技能,而且文化素质较高的 志愿者也需要接受培训教育,掌握准确的服务知识与技能。因为,许多志愿者虽是博士、硕士、大学毕业,但其所学专业分别是文科、理科专业知识,而对于志愿精神、志愿文化以及志愿组织规范、志愿服务技巧并不熟悉,也会出现服务中的差错和失误。为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设计和实施有助于提 高他们服务意识、服务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训内容。从表3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在开 展服务活动时,对志愿者进行了相关知识和 技术培训。但是,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志愿服 务活动是缺乏培训的,未能有针对性地提高 志愿者的能力素质,也不利于“志愿工匠”的培养。我们认为,对高学历、高素质志愿者的 实际服务技能培训,与对普通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培训,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三)陪伴督导
最近,社会工作的专业督导逐渐转化和运用在志愿服务领域,也能够通过“陪伴式督导”促进“志愿工匠”的 成长。志愿服务专业督导不仅是定期培训讲课,而是深入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中间,在参与服务实施、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提供专 业咨询、提供对策建议、提供资源扶持、提供发展引导。“志愿工匠”在服务中会面临困难与困惑,或是遇到新问题无法解决,或是旧经验和技能无法适应新需求,或是复杂社会环境为服务带来变化冲击,这时候通过专业督导,为志愿者答疑解惑、商议对策,共同探索和创新,就有利于解决志愿服务中的问题,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四)交流学习
不论是什么人做志愿者,都要通过了解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见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志愿工匠”。因此,主动交流学习也是重要的培养途径。 一是 在本地区多向其他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学习。伴随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同一地区都涌现出多种类型的志愿组织。只要善于了解其他组织及成员的经验,就能够获得新知识和新技巧。如青年志愿者向老年志愿者学习社区服务经验,老年志愿者向青年志愿者学习网络服务技能;机关志愿者向社区志愿者学习贴近群众的服务技巧,社区志愿者向机关志愿者学习传播政策措施的思维,等等。二是 跨地区的交流学习。笔者曾经是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专家,也是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曾带领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的人员到北京学习交流,从北京志愿者处审视学习国际规范服务和展示中国特色的经验;而北京志愿者也在交流中学习到广州志愿者思维灵活、创新活跃的服务经验。目前贵州、四川、宁夏、新疆等地的志愿者结合地方特色、民俗特点也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志愿服务经验,值得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学习。所以,“志愿工匠”不应该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而是要广泛交流、广蓄博收,让自己的志愿服务知识与技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效。三是 面向国际的交流学习。欧美国家的现代志愿服务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提高专业志愿服务水平方面探索了很多经验,值得吸收和借鉴。从中国公益机构和志愿组织的发展看,凡是较早“睁眼看世界”,吸收海外服务经验的,都有较快的发展、较多的创新。我们通过与汉达公益机构的接触和交流发现,其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社工与志愿者的服务成效比较突出。“汉达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的相关经验,国外的资助机构会给汉达一些发展建议以及项目运作的经验,提供培训以及相关技术支持。” 伴随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中外交流,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到世界志愿者协会,再到欧美国家、亚太地区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公益机构、志愿组织都乐意与中国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打开大门”开展志愿服务、培养“志愿工匠”,让更多的志愿者学习国际理念、知识、经验和技巧,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效益化。
05.几点启示
第一,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临时性、短期 性、间歇性”问题比较普遍,引起群众的议论和不满。因为不论是配合各项任务所进行的“轰动性”志愿活动,还是一些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随意性开展的“作秀式”志愿活动, 都不能持续有效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必须 向常态化和机制化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指出:“制度化、常态化是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和阵地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各方面共同支持的生动局面。” 推动大批“志愿工匠”的崛起和发展,就能够让志愿者扎根社区与农村,发挥特长和技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关爱和帮助社会人群的服务,真正解决问题、改善民生。
第二,促进扶贫助困实效化。从表4调查数据看,社会对于志愿服务最多的需求集中在扶贫助困领域,志愿者参与的服务项目也多集中在扶贫助困领域。但是,进入新时代扶贫助困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变化,对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改变。原来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老人院等,提供关爱慰问、 开展清洁服务,就可获得服务对象的深情感谢;如今各类服务对象也希望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希望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因此,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就要赋予新内容、具有新特色,就需要“志愿工匠”的创新和创意。如“夕阳再晨”助老志愿服务聚焦帮助老年人“上网、游戏、淘宝”,开 启与孙子女沟通的新渠道,开启网络消费的新形式,增添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又如“明月关助”残疾人志愿服务,聚焦帮 助残疾朋友“见世面、长能力、做电商”,让残疾人通过自主的劳动创造融入社会、受到尊重,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有“黑土麦田”志愿服务针对山区扶贫进行服务,不仅停留于捐助和慰问,更多是帮助山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民拓展国内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小农经营者和农业创业者。“志愿工匠”靠智慧、知识、技术、技能提供关爱和服务,对于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具有更加积极的帮助,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三,促进城乡生活品质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摆脱贫困、追求温饱的初期是很难顾及品质生活的。但是,进入新时代以后品质生活就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群众的需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杭州市率先提出建设“品质生活城市”的目标,并且要求志愿服务也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探索创 新。如今,不仅城市居民追求品质生活,农村农民也逐渐开始追求品质生活。所以,一般性、低水平的志愿服务活动已不能满足群 众的新需求。“志愿工匠”的诞生,通过精心、精准、精细、精致的服务,为城乡群众带来高品质的服务享受、带来高品位的生活改善,真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景。
第四,促进社会治理柔性化。近年来,包括基层治理创新、社区治理创新、农村治理创新、国家治理创新等在内的社会治理创新引起关注,也吸引着许多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特别是青年志愿者对治理创新更为关注。改革开放后,青年更加注重自主参与;注重通过进入现行管理体制参政议政、参与管理中国基层社会;注重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国情,培养和提升自己治国理念的能力;注重通过自己熟悉和喜爱的现代方式进行社会参与。但是,单单凭一腔热情是很难在治理创新中有大作为、大贡献的。恰恰需要“志愿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将简单化管理手段转化为多样化、丰富性的治理手段,通过吸引人们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教育等,才能够将现代治理理念和治理规范转化为城乡群众的思想内涵、行为习惯。目前,许多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志愿工匠”,积极参与社区与农村治理,在参与居民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的协调服务时,整理新政策和新知识给群众学习,传导新发展和新动向让群众知晓,帮助群众在议事讨论的时候不固执己见、不各执一端,而是相互理解和体谅,共同探寻解决村居难题、改善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志愿工匠”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基层治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志愿者骨干和领袖的最佳 形式。
第五,促进志愿组织专业化。当前,中国的志愿服务与团体越来越多,但是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通过发掘和培养“志愿工匠”,就有利于引导志愿组织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在志愿领域提供专门、精准的服务,有效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专业类志愿服务组织“它们往往具有明确的志愿服务对 象,并依据自身的专长在文化、扶贫、应急、环保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调查发现,专业类志愿组织大致通过几个途径形成:一是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起的组织, 提供智慧型或知识型志愿服务;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发起的组织,提供专门技术解决特定难题的服务;三是熟练工人或技术工人发起的组织,运用专门技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与问题;四是普通人员发起的组织,通过长期从事特定类型的服务,长期帮助特定类型的对象,从而形成专门和专业的服务能力。不论是哪种途径形成的专业类志愿服务组织,在新时代城乡生活中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