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以新时代的青年参与为研究视角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迅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繁荣志愿服务、创新社会治理,逐渐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从调查案例情况看,构建起领导与支持、动员与自主、规范与创新、增能与减负、奉献与回馈、发展与共享等机制;形成遵循宗旨、顺应民意、激励青年、创新发展等特征。尤其是吸引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奉献爱心和特长,做出积极贡献,也获得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建党百年之际,传承“建党精神”,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在新时代的积极功能,更好地推动青年一代在参与和奉献中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社会治理


志愿服务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领导作用,经历长期的实践和讨论,从分歧争议到形成共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在新时代,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包括党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领导。《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如今的关键是大方向和基本原则明确以后,针对广大群众爱心奉献的志愿服务,以及公众自主参与的社会治理,如何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巨大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丰富和畅通,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为此,专家学者不仅要论证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要深入乡村社区,深入调查分析党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有效领导的方法途径。近年来,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配合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前往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县区,130多个乡村社区进行授课辅导和调查研究,收集较多青年参与和贡献的实践案例。与此同时,还通过“社志会”公众号面向全国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问卷调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等,获得数据资料。其中,特别关注和了解党组织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领导作用发挥,特别关注团员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成长,以及取得的多样化社会效果。本文依据理论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初步的分析,提供交流分享。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一直都是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而且继续领导着轰轰烈烈的光荣的胜利的革命战争。”然而,其间也经历曲折和调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既有党的领导“无所不包”并代替一切工作的教训;也有“造反派”冲击党的领导导致社会混乱的教训。1978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同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诞生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新方式。党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领导,也是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从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看,主要有“南腔北调”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模式,主要是在“学雷锋、做好事”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国现代志愿服务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北京市1983年大栅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和1989年天津市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就是标志。另一种是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模式,主要是引进和吸收外国及港澳地区的现代志愿服务经验,同时继承“学雷锋、做好事”的传统,不断创新发展。广州市1987年“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和1990年深圳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义工联)就是标志。如果仅仅从表象上看,志愿服务源于公众的自发组织和自主服务,但是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党和政府的支持推动作用。北京大栅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启动初期,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民政部都给予支持、宣传推广。深圳“义工联”发展初期,市委市政府以及团市委、民政局等都大力支持,推动发展。也就是说,存在“两条线”的发展交织:一条线是青年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的自发组织、自主服务;另一条线是党委政府以及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倡导推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志愿服务发展,并非存在完全纯粹的“民间志愿”“民间热潮”,而是在“领导、支持、推动、普及”的背景下形成志愿者的参与热潮,形成志愿组织的发展热潮。

从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过程看,也是不断纠正模糊认识、不断凸显核心力量的作用,逐渐构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2010年以来,从各级党政部门的文件,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述中,都将“社会管理”概念转换为“社会治理”概念,但是关于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新概念的科学含义,在相当一段时期存在争议。一些专家认为传统社会管理强调垂直控制,现代社会治理突出多元共治。我们当时就提出“多元如何不混乱、共治如何不冲突”的问题。因为,单纯片面强调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利益集团陷入争执纠纷,就可能导致混乱和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提出“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理念,既强调党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领导和推动,也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创造性推进社会治理。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党有必要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党的坚强领导与公众自主参与的有机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路径。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从欧美国家以及亚太国家及地区的发展情况看,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繁荣,往往伴随着多元化社会团体、利益群体的活跃,既有建设性、服务性的社团与群体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益驱动、相互抨击的社团与群体发挥负面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鼓励和支持具有建设性、服务型的社团与群体,这种背景下志愿服务团体就成为各地区、各领域社会治理的活跃力量。从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看,“截至2021年1月25日11时,入库全国社会组织数据共901351个,我国社会组织总数突破90万家,其中民政部登记社会组织共2292家。”与此同时,各种在单位备案、社区备案的社会团体数量更大。然而,其中许多都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或者参与志愿服务,赢得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的信任。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的数据,全国志愿者人数达到2.06亿人,志愿服务队伍总数达到99万个(2021年6月数据)。一方面,大量社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深化关爱互助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治理服务的新领域、新途径。这种“交织互动”的现象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存在,并且探索出较多值得关注的经验,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值得专家学者、专业工作者予以重视、研究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发展进程中,都要特别关注青年的力量。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勉励青年,“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确实,新时代的青年,一方面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同时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升境界,通过服务实践丰富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在社会治理中面向现实,同时拓展视野、锻炼胆识、锤炼意志,参与治理创新的时候培养自身能力素质。这样,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成为青年一代实践成长、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

课题关注和研究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机制构建,如何保证正确发展方向和保持治理创新活力;二是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发展,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什么样的主体力量和主体素质;三是党领导下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提供了青年实践锻炼、服务成长的哪些机遇和途径,促使青年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才。本文既开展理论探讨,也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各类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个案,总结和提炼共同的特点,提供参考借鉴。


二、发展机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即“坚强领导”与“生机活力”相结合的发展机制。这就涉及领导与支持、动员与自主、规范与创新、增能与减负、奉献与回馈、发展与共享等多方面的要素。特别是要避免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消极循环,探索领导统筹下促进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生机活力。尤其是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生力军、先锋力量,如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志愿服务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做出贡献,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01.领导与支持

近年来,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包括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领导之后,也出现一些片面的理解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有党的领导,就能自然而然解决所有问题,不需要社会的志愿服务力量和社会治理力量。另一种观点认为,党的领导是直接推进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不需要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的协同参与。其实,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既不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也不利于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也就是说,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一种根本保证,是一种核心力量,同时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广泛吸引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新时代的各项事业。这样,党和人民同心同力,政府和社会同心同力,共青团和青年同心同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有效作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从社志会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看,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中,帮助有需要的人(76.1%)、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47.65%)和锻炼自己的能力(42.50%)、实现个人价值(38.66%)的选择比例较高。也就是说,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对国家社会做贡献,与追求自身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体现和能力提升,都是非常朴素的愿望和动机。我们调查访问接触的一个志愿组织——“夕阳再晨”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北京邮电大学张佳鑫、中国地质大学何绍森、北京邮电大学罗旭等发起,最初是“智慧助老”,即大学生志愿者带着手提电脑进入社区,“一对一”帮助老人学习“上网、游戏、淘宝”等技能。然而,伴随社区老人网络技术提高、社会信息丰富,就产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共享文明家园的愿望。“夕阳再晨”拓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社区营造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领域,获得全面的发展何壮大。如今,“夕阳再晨”志愿服务经验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重视,安排张佳鑫等在全国文明实践培训班、志愿服务现场会介绍经验,面向全国推广普及。从这个案例中梳理发展的脉络,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发自内心的爱心助人愿望,通过社区“智慧助老”活动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很快获得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党团组织支持建立志愿服务团队,社区党团组织支持联系和深入群众。当青年志愿者探索出智慧助老与文明实践、社区治理、文化营造、生态环保等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方式方法之后,中宣部和团中央邀请“夕阳再晨”面向全国进行介绍和推广,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专业服务。此外,也推动“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团队建立党组织,加入北京市社会组织党委并发挥积极作用。党的领导与支持为“夕阳再晨”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培育和壮大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近年来,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包括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领导之后,也出现一些片面的理解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有党的领导,就能自然而然解决所有问题,不需要社会的志愿服务力量和社会治理力量。另一种观点认为,党的领导是直接推进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不需要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的协同参与。其实,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既不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也不利于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也就是说,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一种根本保证,是一种核心力量,同时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广泛吸引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新时代的各项事业。这样,党和人民同心同力,政府和社会同心同力,共青团和青年同心同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有效作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从社志会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看,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中,帮助有需要的人(76.1%)、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47.65%)和锻炼自己的能力(42.50%)、实现个人价值(38.66%)的选择比例较高。也就是说,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对国家社会做贡献,与追求自身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体现和能力提升,都是非常朴素的愿望和动机。我们调查访问接触的一个志愿组织——“夕阳再晨”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北京邮电大学张佳鑫、中国地质大学何绍森、北京邮电大学罗旭等发起,最初是“智慧助老”,即大学生志愿者带着手提电脑进入社区,“一对一”帮助老人学习“上网、游戏、淘宝”等技能。然而,伴随社区老人网络技术提高、社会信息丰富,就产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共享文明家园的愿望。“夕阳再晨”拓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社区营造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领域,获得全面的发展何壮大。如今,“夕阳再晨”志愿服务经验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重视,安排张佳鑫等在全国文明实践培训班、志愿服务现场会介绍经验,面向全国推广普及。从这个案例中梳理发展的脉络,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发自内心的爱心助人愿望,通过社区“智慧助老”活动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很快获得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党团组织支持建立志愿服务团队,社区党团组织支持联系和深入群众。当青年志愿者探索出智慧助老与文明实践、社区治理、文化营造、生态环保等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方式方法之后,中宣部和团中央邀请“夕阳再晨”面向全国进行介绍和推广,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专业服务。此外,也推动“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团队建立党组织,加入北京市社会组织党委并发挥积极作用。党的领导与支持为“夕阳再晨”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培育和壮大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02.动员与自主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斗争和发展中,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其中,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成为最广泛的方式方法。在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各级党组织的发动和动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自发参与、自主服务也成为鲜明特色。这样,“广泛动员、自主参与”就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志会网络问卷调查的青年数据看,组织发动和自主参与都占有较大的选择比例。如通过单位/学校发布的志愿服务信息动员报名的占70.17%;同时,搜寻志愿组织/官方的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信息自主报名的占63.05%。此外,通过社区宣传动员报名的占33.81%;而通过亲朋好友推荐报名的也有17.51%。由此可见,中国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参与社会治理,“动员”与“自主”是并行的两条线,而且交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新时代乡村社区发展中,党组织的领导和动员能力至关重要,强有力的党组织才能够有效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同时,青年参与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吸引力也非常重要,不断推出群众乐意接受、喜欢参与的服务项目、治理行动,就能够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03.规范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也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的规范有序发展。陆士桢教授分析,“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是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建设的关键和迫切需要,党对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领导是构建完整科学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的发展有许多来自社会和民间的探索经验,具有灵活特色和较强活力,但是相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规范和提升。从社志会调查的数据看,不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注重专业发展和制度建设;农村志愿服务也开始专业化趋势,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在过去的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有爱心就多做一点”的现象;同样社会治理也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如今,逐渐发现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考和设计、需要制度和规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毕业生闫加伟,曾经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工作并创建“青年家园”等活跃的青年社会组织,转岗到上海市文明办担任志愿服务处处长、闵行区文广局局长期间,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规范发展。后来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推动工作,创办“社邻家”,致力于帮助解决“社区资源的碎片化,公共空间的巨大浪费,社区治理的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等问题。一方面,建立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居委会负责人、社工、志愿者、热心居民的交流平台,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分享经验、诊治问题。另一方面,汇聚专家学者、资深公益人等,为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智力支持。闫加伟以及“社邻家”的团队不满足于“坐而论道”,而是立志做“有思想的行动者、有智慧的治理人”。如今,“社邻家”不仅帮助上海市的一些街道、社区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制度规范,探索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适应居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协商解决问题和推进发展的策略,而且辐射到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市,提供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的专业帮助支持。闫加伟和“社邻家”在实践中发现,“规范”与“创新”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因素。单纯注重规范管理而忽略灵活创新,就会导致停滞不前、缺乏生机。单纯鼓励灵活创新而忽视制度规范,就会导致杂乱无章和矛盾冲突。因此,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基础治理能力提升,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完善,同时激发广大公众参与治理、创新治理的活力,吸引志愿者为社区发展、乡村发展奉献爱心、提供帮助,就能够营造既规范发展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社区。

04.增能与减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一方面要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增能”,为社区、农村机构及其城乡居民“增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乡村社区干部群众“减负”,即减少各种形式化、作秀式的“指令”和“任务”。从志愿服务发展进程看,最初的青年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农民志愿者等都是具有爱心、乐意奉献,但是在逐渐深化志愿服务的时候才发现需要各种专业能力、需要协调各种境况;特别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志愿者,面对矛盾纠纷、冲突事件的时候,还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协商、社会调解知识能力。为此,要通过系列培训辅导,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能力。同时,乡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组织成员提出“上压下顶”的压力:一方面是上级各部门、各机构不断布置任务、提出指标,并且有许多指标是“今天提出来,明天就要完成。”这样,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志愿者事务繁多、忙不过来。另一方面是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多变化,片面强调个人、团体利益,提出越来越多附加条件,让乡村社区机构难以满足需求,也让志愿服务组织难以有效服务和发挥成效。所以,实现基层治理的“增能”和“减负”,就需要真正探索“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示范引导,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引领,促进广大群众参与治理、共同治理。调查发现,地方党政部门要充分发掘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活跃力量,特别是发掘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服务、发挥作用,就有利于在提高志愿者能力的同时,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一方面要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增能”,为社区、农村机构及其城乡居民“增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乡村社区干部群众“减负”,即减少各种形式化、作秀式的“指令”和“任务”。从志愿服务发展进程看,最初的青年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农民志愿者等都是具有爱心、乐意奉献,但是在逐渐深化志愿服务的时候才发现需要各种专业能力、需要协调各种境况;特别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志愿者,面对矛盾纠纷、冲突事件的时候,还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协商、社会调解知识能力。为此,要通过系列培训辅导,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能力。同时,乡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组织成员提出“上压下顶”的压力:一方面是上级各部门、各机构不断布置任务、提出指标,并且有许多指标是“今天提出来,明天就要完成。”这样,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志愿者事务繁多、忙不过来。另一方面是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多变化,片面强调个人、团体利益,提出越来越多附加条件,让乡村社区机构难以满足需求,也让志愿服务组织难以有效服务和发挥成效。所以,实现基层治理的“增能”和“减负”,就需要真正探索“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示范引导,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引领,促进广大群众参与治理、共同治理。调查发现,地方党政部门要充分发掘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活跃力量,特别是发掘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服务、发挥作用,就有利于在提高志愿者能力的同时,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05.奉献与回馈

在党的引领下,广大志愿者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会关爱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积极参与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志愿者也具有各不相同的需求,从物质回馈需求到精神激励需求,从交往尊重需求到发展进步需求,都值得关注和重视。为此,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专门提出“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包括“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年龄,在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加需要回馈激励,从学分激励、荣誉激励到机会激励、发展激励等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支持作用。从青少年对回馈激励的需求看,获得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75.65%)、获得荣誉(37.0%)等精神性、发展性的要求占第一、第二位;获得物质奖励(27.15%)、获得补贴(29.69%)等物质性、生活性的要求占第三、第四位。可见,党团组织引导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时候,要关注和重视回馈激励的需求,但是并非都集中在物质需求,而是多样化、丰富性的需求,尤其是精神充实、社会尊重等需求更为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倡导的志愿者激励,从政策制度的要求,到各地机构的推进,再到志愿组织、志愿者的多样化、灵活性探索,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具有吸引和激励作用,形成丰富多样、互相促进的经验,值得重视和研究。在党的引领下,广大志愿者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会关爱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积极参与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志愿者也具有各不相同的需求,从物质回馈需求到精神激励需求,从交往尊重需求到发展进步需求,都值得关注和重视。为此,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专门提出“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包括“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年龄,在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加需要回馈激励,从学分激励、荣誉激励到机会激励、发展激励等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支持作用。从青少年对回馈激励的需求看,获得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75.65%)、获得荣誉(37.0%)等精神性、发展性的要求占第一、第二位;获得物质奖励(27.15%)、获得补贴(29.69%)等物质性、生活性的要求占第三、第四位。可见,党团组织引导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时候,要关注和重视回馈激励的需求,但是并非都集中在物质需求,而是多样化、丰富性的需求,尤其是精神充实、社会尊重等需求更为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倡导的志愿者激励,从政策制度的要求,到各地机构的推进,再到志愿组织、志愿者的多样化、灵活性探索,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具有吸引和激励作用,形成丰富多样、互相促进的经验,值得重视和研究。

06.发展与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要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就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志愿服务中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在社会治理中创造人民生活的安全舒适环境。笔者分析指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建设、探索社会创新,构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就有希望。”所以,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事业,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就让更多群众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我们曾经调查分析贵州省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服务案例。当一些青年志愿者到山区农村,关心和帮助偏僻乡村的村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时候发现,有些老人、妇女包括少数中青年“不认字”,即“不认识文字、不会写名字”。特别是住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只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但是不会写本民族的文字;同时既不会说汉语,也不会写汉字,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样,山区群众就与美好生活之间隔着“重重障碍”。一方面,由于不会写字和计算,无法到市镇进行购物贸易,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无法使用实名制注册的手机,无法享受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生活好处。为此,在中共贵州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实施“乡村夜校”服务计划。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山区农村,利用村委会的房间、小卖部的楼上、小学校的旧课室等开办“乡村夜校”,从教会村民“写名字、会算数”开始,逐渐“传思想、传科技、传卫生、传文明”,引导农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掌握文化知识,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获得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青年志愿者带我们考察一所“乡村夜校”的时候,有位少数民族大妈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乡村夜校就是好,我终于会写名字了。”这种小小的喜悦,体现志愿服务极大的价值。为此,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时代党领导的志愿服务,要促进社会发展、要促进治理创新,更要创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机会。

几年来,课题组在全国多个县区、镇街、乡村社区的调查访问中,发现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不断发展、不断普及,形成六个富有特色、具有活力的机制,特进行归纳整理,提供交流讨论。


三、发展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习俗,也借鉴外国现代治理与服务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发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根据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改进、不断融合创新,形成鲜明的特色,也成为吸引青年参与、激励青年成长的重要元素。

01.遵循宗旨

在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口径不同”“指令不同”的问题。一是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要求和指导有所变化;二是不同的地区党组织提出的要求和指导有区别。这时候,坚持党对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正确领导,最重要的是“遵循宗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就是说,不论进入什么时代,不论面临什么环境,党的宗旨是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这样,在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抓住两点,即“弘扬党的宗旨”和“促进民生改善”。从志愿者爱心奉献友善助人,到公众参与治理创造安全和谐环境,一方面是弘扬党的宗旨,体现党的关爱,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引导群众;另一方面是满足群众生活需求,解决切实利益困难,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在党的宗旨引导下,开展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文化复兴志愿服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等,最终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幸福提供支持保障。课题组调查访问的广州市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广州市天河区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是在党的宗旨引领下发展壮大的志愿组织。其负责人李森,当初从技校毕业进入电信公司当员工的时候,了解到启智志愿服务队的信息,就报名加入,逐渐成为骨干、成为负责人。一方面,李森积极靠拢党组织,从普通青年到共青团员,经过努力加入党组织并且成为乐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另一方面,李森积极发展启智志愿者队伍,使之从一百多人增长为十一万多人,汇聚大量志愿者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为文明创建、关爱助困、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做出贡献。如今,李森以优秀志愿者的身份,当选为本届中共广东省委委员,也当选上一届共青团中央常委,成为党团组织和广大群众构建“桥梁”的重要人物。与此同时,启智志愿服务队建立“李森党代表工作室”,面向十多万志愿者传播党的宗旨理念,面向乡村社区群众传递党的关爱帮助。这样,在启智志愿者热心帮助群众、促进生活改善的地方,很多群众都说“志愿者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调查发现,许多地区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特别是激励青年志愿者开展关爱互助服务之后,城乡群众生活获得改善、困难获得解决的同时,就增强对党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02.顺应民意

新时代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要面向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注群众的感受,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党组织任何时候都不能远离群众、脱离群众。同样,推进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广大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在深入群众、接触群众、关心群众、接触群众的时候,就要做到“知民情、顺民意。”一是要切实了解乡村社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切身感受群众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从而掌握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最主要、最迫切的利益需求。二是要认真梳理群众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多变化,把握关键需求、把握核心要素,通过志愿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改善生活,通过治理创新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创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三是要积极引导民情民意的发展,在帮助群众生活改善的同时做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提高乡村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团员青年的创新积极性,不断培养新时代的文明市民、文明村民。调查发现,党团组织推进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也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规律,全面掌握民情民意,逐渐细致整理分析,力求满足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重要的利益需求,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戴和支持,特别是赢得思想活跃、创新性强的青少年踊跃支持,就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03.激励青年

新时代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要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发挥广大青年的创造性,不断探索新方式和新路径。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因此,推动全民志愿、全民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倡导全民志愿、全域志愿,人人做志愿者,处处做志愿者,鼓励本地群众自发建立多样化、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队伍,就近就便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实现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重视引导青少年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关爱助人、社区治理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思想道德成长、个性素质发展。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第一小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一方面,鼓励师生课余实践在乡村社区发掘乡土民情、民俗文化的元素,编写《茶乡文化》《客家村落》《潮客民俗》等乡土教材;另一方面,鼓励师生发掘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教育过程,也作为文明宣传的素材。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1929年朱德同志带领红军部队经过这里时留下新茶种子,给农民种植和改善生活的故事,编写了《红军茶》的乡土教材,也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的脚本。此外,汤坑一小的学生课余到“坚真纪念馆”当小小讲解员,讲述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女领导人李坚真的革命经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奋斗;周末实践到公园广场当小小宣讲员,用儿歌和童谣等方式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时候,帮助他人、影响社会,同时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有利于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04.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经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发布的《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提出,“志愿服务精神所蕴含的团结、互惠、互信、归属感、自我提升等理念,都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国新时代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探索,也要积累提供国际交流、提供各国分享的经验,也提供各国青少年共享的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做出贡献。目前,在中国出现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活力,面向国际国内不断拓展领域、不断深化内容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包括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这样,逐渐创造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经验、社会治理经验,使之成为世界各国共享的宝贵资源。

经过实践和探索,遵循宗旨、顺应民意、激励青年、创新发展等成为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具有生机活力、具有社会实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元素,值得重视和研究。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并且以新时代青年的参与和贡献作为研究案例,探讨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践表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推进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青年在参与服务、参与治理中发挥作用、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然而,各级党组织以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社会治理机构,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议通知”“上传下达”,而是要积极主动、创新思维,真正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真正体现把握政治方向和提供有力支持的价值。为此,需要注意四个关键因素:

一是要善于把握主流趋势。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最核心的是“弘扬党的宗旨+促进民生改善”。一方面,在统筹和支持志愿组织、治理机构的发展壮大,支持开展各种服务与活动的时候,都要弘扬党的宗旨与理念,都要体现党的关爱与帮助。另一方面,不论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还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论是群团改革还是青年志愿者爱心奉献,在强调党的统筹领导,宣讲宣传新时代新思想的时候,也要与改善民生、扶贫助困、安全维稳、生态保护等相结合,让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党的正确领导及其意义。其实,案例中的“夕阳再晨”智慧助老、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启智”关爱助困、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红枫义警”的志愿者推进治理创新,荣成“志愿+信用”的全民参与,都是提供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让城乡广大群众感受党的正确领导,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切切实实让大家获得生活发展,获得生活幸福。

二是要善于揭示存在问题。在促进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创新中,强调党的正确领导,并非忽视问题或者回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经历各种曲折与艰难,也出现过问题与错误,但是党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能够自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不断改革、坚毅前行。同样,党对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领导方式方法,也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共青团带领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调整进步。调查中,既遇到内地一些县区的党组织习惯“指令式”领导,造成困难与问题,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市文件,参加国家和地区培训,逐渐采取“动员与自主”相结合的领导方式,取得较好的进步。同样,也遇到沿海开发地区的县区党组织,对于蓬勃发展的志愿组织、治理机构,一时间统筹力度不足、引导方向不明,导致社会组织的“混乱、倾扎、内耗”等现象。这时候,党组织通过反复领会中央和省市的文件,率先构建“领导与支持”的新体系,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响应党的号召,把握正确发展方向,提高组织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在乡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有“问题导向”,善于发现存在问题,探寻解决途径;但是不能有“问题心态”,凡事只看到问题、放大问题,“被问题牵着鼻子走”,陷入无所作为的状态。不论是志愿者骨干,还是社会治理骨干;不论是共青团员积极分子,还是青年志愿者;都要善于“解剖问题、抓住焦点、逐个突破、创造机遇”,开创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三是要善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调查发现有两种观点是比较肤浅的。一种是认为“解决问题就好办了”;一种是认为“发展了就没有问题”。前一种观点祈望“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路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一种观点片面乐观地寄希望于发展,忽略发展过程和发展之后也会带来新问题。团员青年不能被这种肤浅的认识所蒙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不论是社会工作,还是志愿服务;都存在“发展前面临的问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后带来的问题”等三类状况。“发展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因为贫困、落后、停止、封闭等,造成群众的生活水平低,志愿服务缺乏资源,社会治理缺乏机制等等,困难重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因为激发乡村社区群众对更好的生活追求,但是发展过程仍然存在资源有限、能力不足,就产生许多制约性的问题。“发展后带来的问题”恰恰因为经济发展、社会改善,生活条件好了,群众的利益需求更多,愿望追求更高,就带来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志愿者骨干、社会治理骨干,不能被这些不同阶段的问题所压倒,而是要善于在不断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路径。北京市海淀区、广东省博罗县、浙江省诸暨市、贵州省龙里县等推进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时候,就是每一个阶段都针对新需求、新问题,既调整和创新党政工作的领导方式,也调整志愿组织的服务方式,就逐渐解决问题、促进改善,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新时代是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也是面临矛盾风险的时代。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就是要敢于把握机遇,敢于正视问题,在探索中发展前进,在探索中做出贡献。青年是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活跃力量,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做出更大贡献,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

四是要善于持续探索与发展。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社会治理与志愿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都要不断探索、持续推进。习近平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围绕这一崇高和伟大的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在社会治理和志愿服务中:一是增强韧性。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都不停歇、不退缩,持续不断、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二是增强黏性。将不同阶段探索的经验融合起来,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机制。三是增强刚性。党员、团员、志愿者要有“抗压”能力,要能够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难题,要不怕各种误解和诬陷,要排除各种干扰和混乱,坚定不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生活,为人民谋幸福。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