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三是三不是”
谭建光
近年来,伴随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关注程度增强,议论和评判也增多。尤其是在防疫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等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出现不同种类志愿者的情况下,争议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其中,关于“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做什么”“志愿者怎么做”等基本认识的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很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发来微信、短信,希望我帮助进行解释和回应。作为从1995年以来就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我知道“志愿者”的界定和解释,需要许多的知识积累。因此,我无法从学术层面或者从理论层面进行详细的论证,期待有更多的学者研究讨论。我仅仅从通俗传播的视角,谈谈对“志愿者”角色的一些理解。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界定“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另外,中宣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我结合国家法规和政策,提出志愿者“三是三不是”的观点,即志愿者是奉献爱心、是无偿服务、是助人为乐;不是职业、不是阶层、不是特权等。我的认识也许不够严谨,不够全面,但确实是蕴含了多年来的见闻与思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借鉴。
首先,谈谈志愿者的“三是”即是爱心奉献、是无偿服务、是助人为乐。
1、奉献爱心
中国志愿者一直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就界定了这是一项奉献爱心的时候,是不谋求私利的事业。因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最初可能有多种多样,然而一旦加入志愿组织就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道德情感,努力做到爱心奉献、不谋私利。
在这方面,我想介绍北京优秀志愿者“蔡奶奶”——蔡秀兰同志。她是部队的档案工作人员,退休的时候赶上北京市申办奥运会成功,就想着为奥运会做一些事情。她发现部队有些战士、社区有些居民的英语不够好,就义务教群众学英语。2008年加入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处的时候,联合会最初考虑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没有安排特别的工作。但是,蔡奶奶总是自己主动找事情做,后来秘书处的志愿者说她“身兼五职”,即档案管理员、心理辅导员、环境卫生员、安全员、废品收集员,越做越来劲、越做越开心。2009年,她被查出有乳腺癌,向秘书处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到医院做了手术,坚决不做化疗,继续做志愿者。后来,她又到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做志愿者,为孩子们服务让她有更多的快乐和自豪。我与蔡奶奶认识十多年来,成了忘年交的朋友,也一直以她为偶像、为榜样。记得最早是2008年5月份左右,我应邀给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秘书处,也就是北京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志愿者讲课,中间讲到志愿者激励,有一点是“快乐激励”。也就是说,真正的志愿者,不在乎名利、不在乎物质,在乎从服务中获得的体验与快乐。讨论交流的时候,蔡奶奶举手说道,“谭教授,您说的‘快乐激励’,我就是一个案例。我到秘书处做专职志愿者的某一天,秘书长带着几个小青年志愿者走过来,说‘蔡奶奶,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送个奖品给您。’我想,既不是我的生日,也不是我的结婚纪念日,是什么日子呀。这时候,秘书长说,‘蔡奶奶,今天是您到秘书处做志愿者的第100天,我们赠送一个服务100天的奖品给您’。我一看,是个水晶玻璃做的相框,里面有一幅孩子们偷拍我笑着工作时的照片,下面是一行字‘蔡秀兰同志在北志协秘书处志愿服务100天的特别奖励’。我特别喜欢这个奖品,拿回家经常向亲友和战友介绍,也更加乐于参加志愿服务了。”我将蔡奶奶这个故事写进文章、写进书里,也在各地讲课的时候运用。这个案例表明,志愿者来源多样、境况不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初期,可能有种种动机。但是,获得志愿组织的熏陶和影响,获得志愿者的激励和影响,就逐渐凝聚到“奉献爱心”的动机,忘却各种私心杂念,做一个纯粹的志愿者、真正的志愿者。
2、无偿服务
志愿者既然是奉献爱心,就必然是无偿服务、不求报酬。因此,那些打着“高薪招聘志愿者”“志愿者每天报酬XXX元”等广告,就是违法违规的。既不符合志愿精神,也不符合《志愿服务条例》的要求。当然,我们分析国内外的志愿服务情况,“无偿服务”也呈现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出钱出力”的志愿者,这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觉悟水平比较高的志愿者。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不仅不领取补贴,而且也不需要服务成本的补偿,交通费、午餐、保险及其他费用都是自己承担,甚至还承担捐助服务对象的资金。我在广州、深圳调查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志愿者,不仅仅在市内参加服务,就是到外地参加服务,都坚持自己承担所有费用。第二种是“出力为主”的志愿者,是大多数社会志愿者的常态。即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不需要领取补贴,无偿做好促进社会文明、帮助特殊群体的服务,但是接受志愿组织提供的成本支持,包括交通成本、午餐成本、保险成本等等。第三种是“出力有补贴”的志愿者,这是一些处于没有经济收入阶段的人群参加志愿服务的状态。如我国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支教团”志愿服务等,招募大学毕业生、准研究生到山区服务一到两年,期间每个月有一定的生活补贴。但是,这种补贴必须是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的,仅仅提供志愿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我们认为志愿者的“无偿服务”就是坚持“没有工资、不求报酬”的基本原则,但是遇到具体的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并不是一刀切、千篇一律的,也有多样化的状态。我接触的广州市“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晓霞,就是非常突出的奉献爱心、无偿服务的典型。2012年,广州市直机关党工委发起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总队,鼓励各部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陈晓霞等一些年轻党员,读大学、中学的时候参加过志愿服务,不满足于仅仅参加一些部门简单的服务活动,希望组建精准有实效的志愿者队伍。因此,一些跨部门的青年党员,在陈晓霞的吸引下就组建“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并且获得市直机关党委的支持,挂靠总队下面,成为独立的分队。陈晓霞他们经过深入群众、走访调查,发现有一个群体特别需要关爱和帮助,就是“失独老人”群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状况,不仅让老人的经济与生活陷入困境,更主要是身心的打击让失独老人对生活绝望。陈晓霞他们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深入失独老人家庭,陪伴和关怀失独老人,逐渐化解他们的心结,引导和激励他们走出困境、重回生活。九年来,“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了多位失独老人。我曾经见到一位失独老人,她因为儿子意外身亡,老两口也身患癌症反复住院,产生绝望情绪,产生轻生的念头。陈晓霞等志愿者一次次登门陪伴和关怀,最初并没有得到回应。她总想着“快点死,解除麻烦”,对志愿者不大搭理。志愿者不放弃、不泄气,反反复复关心、慰问、交流、激励,终于让阿姨走出困境,重回正常人的生活,学会享受老年生活的乐趣。不仅如此,她还在陈晓霞等人的影响下参加志愿服务队,参与红色文化表演、关爱自闭症儿童等服务活动,生活越来越充实。“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后来拓展了关爱帮助失独老人、自闭症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服务,也拓展社区文化、社区治理、社区生态等服务。目前,创建180人“机关党员+”队伍,组织帮扶2095次,带动1.4万人次参与,服务广州市百余社区,惠及近15万人次,帮助特殊群体实现灵活就业。陈晓霞作为发起人和领头人,不仅没有领取志愿服务补贴,而且每年从自己的工资、奖金收入中捐出资金,资助志愿服务项目,九年来累计自费资助22万元,筹集86.7万元开展服务活动。这是非常典型的“出钱出力、全心全意”做好志愿服务,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案例。
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无偿服务”原则,应该就是每一位志愿者心中“那杆秤”,就是坚持“不为工资、不求报酬”的底线;至于在参与志愿组织的服务时,是“出钱出力”还是“出力为主”,或者是“出力有补贴”,要看个人的经济状况(如“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尚未有经济收入,参与长期服务就需要合理的生活补贴与保障)。我们既不能对“无偿服务”做一刀切、机械化的理解;也不能放弃原则出现“志愿者工资”“志愿服务报酬”等错误概念。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宣传志愿服务法规政策,需要对社会上一些假冒志愿服务的“乱象”进行整治,逐渐端正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3、助人为乐
志愿者“助人为乐”,就是说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时候是“有收获、有回报”的。然而,这种“收获、回报”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体现在心理层面。我国最优秀的志愿者如郭明义、徐本禹等,从当年默默无闻做志愿服务,坚持十年、二十年、几十年,到如今成为志愿服务领军人物闻名全国,都是乐于坚持、乐于服务,真正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充实和快乐。正如郭明义所说“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其实,不仅志愿者名人、优秀志愿者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很多普通志愿者也有这样的境界。
中山市第二中学有一群“公交美丽人”,就是非常可爱的“助人为乐”志愿者。这所中学原来是中山市农业学校,处于较为偏远的黄圃镇一个山边。后来,转制为中山市第二中学,全市20多个镇区都有学生前来上学,每周五放学回家和周日返校都出现交通难题。往返20多个镇区及其村居的数千名学生要长途跋涉、非常艰辛。在学校的努力协调下,争取市公交公司开通“中学生专线”,定点运送学生回到各个镇村。这样,就需要有学生志愿者协助文明引领、安全维护、关心帮助、解决难题等服务。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出动员后,许多学生积极报名,开展“美丽奉献、美丽出行、美丽关爱、美丽成长”的服务。“美丽奉献”就是个人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当好“公交美丽人”志愿者。“美丽出行”就是学生志愿者从校园到门口再到前往各个镇区的上车点,都有安全值守、文明引导。“美丽关爱”就是有志愿者在公交车上发现学生的困难就提供帮助,包括晕车、呕吐,以及女生例假反应等等,让学生们顺利度过回家路程。“美丽成长”就是一些学生志愿者利用路途较长的空隙,向同学讲述红色故事、励志故事等等,激励学习进取、成长成才。“公交美丽人”志愿服务项目在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青年志愿服务大赛、博爱公益创投中都得到很好的评价,在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中学生专项赛中也获得优秀成绩。尤其是参与展示汇报的“公交美丽人”中学生代表,言语之中体现的热情洋溢、自信自豪让人印象深刻,看到新一代人在志愿服务中“助人为乐”“服务成长”的坚实成果。所以,我们认为,志愿者的“助人为乐”既包括以关爱帮助社会他人为快乐,也包括在服务中获得充实与快乐。其中,也会包含荣誉激励和回馈激励,更多的却是团队认同的激励和社会认可的激励。这些就是支撑志愿者不忘初心、坚韧服务的不懈动力。
我们在分析志愿者是什么之后,在看看志愿者不是什么,具体而言即“不是职业、不是阶层、不是特权。”
第一、不是职业
志愿者是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人群,就不是一种有工资的固定职业。所以,我们认为凡是“招募高薪志愿者”“有偿志愿服务”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从现实中看,志愿者是任何人,包括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可以抽出业余时间的一部分,发挥爱心热情,帮助社会他人。那么,职业工作与志愿服务如何既区分有兼顾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广东省一位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也是医院的专科医生。2020年他被选派到武汉的方舱医院工作,这时候在方舱医院诊治新冠疫情患者,就是他的工作。但是,他看到有些武汉市民到方舱医院做志愿者,也有一些轻症人员参与做志愿者,但是不熟悉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因此,下班之后,他就留下了陪同做志愿者,并向市民志愿者、轻症志愿者传授经验。有一次,我联系他了解武汉志愿服务情况的时候,他说刚刚给市民志愿者教了“手语操”,就是针对出现肺炎,说话不便的病人,用手语进行交流,了解需求、提供帮助。从这个案例看到,“援鄂医生”是他的职业工作,是救死扶伤的崇高工作;“方舱志愿者”是他职业工作之外的身份,是奉献爱心、无偿服务的体现。其实,社会上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双重身份”,本职工作为社会作贡献,志愿服务为社会作奉献。此外,还要解释几个与志愿服务关系密切的职业。一个是“志愿服务工作者”,这是一种职业,是在党政部门、群众组织等从事志愿服务关系协调工作的人员。他们在工作时间协调志愿服务事项属于职业工作,下班之后也有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服务的时候就是志愿者身份。另一个是“社工”,通常是福利机构、社会组织协调志愿者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工作时间的组织协调是职业工作,业余时间参与志愿者团队服务是志愿者身份。我认识的一位香港资深社工,对内地非常友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经常带香港志愿者团队到内地山区开展服务。他向我解释,“我在香港的机构协调志愿者服务,是以专职社工的身份;我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带志愿者朋友来内地服务,就是志愿者身份。”
所以,志愿者不是职业,但是与职业是既有区别又有互补的,并非矛盾对立,也不能混淆等同,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第二、不是阶层
志愿者是全社会发展、全民参与的事业,不是局限在哪一个阶层、哪一个群体。中宣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提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农村群众等参与志愿服务。所以,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从领导到群众,从创业者到打工人,从村居老人到新型群体青年都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践行者,都能够做出奉献。我曾经到一个大城市的市辖区参加志愿服务论坛,区委副书记当着我的面,对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说,“你们要记得,我是自主报名参加志愿者联合会的,是XXX号志愿者,不是作秀的。你们要安排一些能够发挥我特长的服务活动,不要总是让我授旗帜、做表态,或者扫大街、铲牛皮藓。这样太表面化了。”后来,我在与这位副书记交流的时候,发现他是北京人,在部队转业后来到南方工作,一直喜欢唱京剧,是典型的“票友”。因此,我就建议志联秘书长在“志愿者艺术团”进企业服务外来工的时候,邀请副书记做志愿者,给外来工青年唱唱京剧片段,普及京剧知识。半年之后,我再到这个区调查,区委副书记很高兴地说,“谭教授,你出的主意很好。没想到外来工青年中间有人才。现在有20多位青年加我微信,一起学京剧了。”这样的做法,既发挥了区委领导的特长,也吸引外来工青年了解国粹京剧、了解志愿服务,有非常好的效果。其实,不仅仅党员干部、专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青年可以当志愿者,就是一些服务对象也可以当志愿者。我曾经接触一个“轮椅飞扬”志愿服务队伍,主体是一群肢体残疾人,自尊自强、不断努力,通过特殊就业和自主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这群坐轮椅出行的肢体残疾人主动参加志愿组织,组建“轮椅飞扬”志愿服务队,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进行励志表演,激励青少年学习进取。因为我几次去看望他们,“轮椅飞扬”的志愿者对我非常热情,我走近蹲下来与他们照相的时候,他们伸手抱着我,笑得非常开心、非常自豪。
所以,我说志愿者“不是阶层”的时候,即并非只有哪一个阶层、群体的人可以做志愿者,而是不论经济条件如何、生活状况如何、社会地位如何、年龄阶段如何,都可以做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时候,获得自身的充实和快乐。
第三、不是特权
志愿者“不是特权”,意味着做志愿者只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是凭借志愿者的身份谋取特权、显示特权。因此,我们看到社会大众纷纷抨击的几种现象,都不符合志愿者的本职特性。一种现象是穿上志愿者服装就趾高气扬,对他人呵呵斥斥、随意指责。包括在防疫服务中,有些地方临时拉人头做志愿者的,就有极少数这类情况出现。志愿组织已经对这类混乱现象进行整顿。另一种现象是骗取志愿者身份,谋求特权私利。如防疫服务期间,极少数人借机报名做防疫志愿者,倒卖高价物品。志愿组织对这些极少数的害群之马进行严惩。再一种现象是认为做志愿者是帮助人、为人好,自以为比别人高尚,就有居高临下或教训人的姿态。包括在防疫服务中有极少数志愿者态度不耐烦、不谦虚,简单粗暴、言语过激造成与群众的矛盾等等。这些也受到志愿组织的批评教育。在中国做志愿者,就是弘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真诚热情帮助他人;就是弘扬助人为乐、助人自助的文化,平等友善地服务社群。在这里,我介绍两位广州市的优秀志愿者,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变化,都是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一位是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他十多年来“从反骨仔到志愿者”的成功转型激励许多人。他自己特从最初比较冲动、单凭热情做志愿服务的“愣头青”,成长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并且创办“赵广军生命热线”网络直播,面向全国宣传社会文明、志愿服务等等。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是一呼百应的“大领袖”。但是,在志愿服务过程或者日常生活中,赵广军仍然是非常谦虚、非常憨厚、非常朴实的个性,默默无闻地“献爱心、做好事”。另一位是广州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原队长李森,他将一百多人的服务团队发展壮大为十一万多人,在数十个领域开展关爱帮助群众的服务。与此同时,李森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会长等职务,被人称为志愿服务领域的“无冕之王”。但是,李森在带领社工和志愿者开展服务的时候,为人处世一直都非常谦逊,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发掘志愿者的特长,尊重服务对象的需要,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等等。正是在李森理性与平和的心态中,蕴含丰富的智慧,把启智社会工作、启智志愿服务越做越好。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志愿者“不是特权”就是全心全意做好服务,不谋求任何特殊权利和特殊待遇。当然,社会针对优秀志愿者的服务,设立回馈激励的措施,包括荣誉激励、优待激励、积分激励、发展激励等等,这些是对志愿者“帮助人、做好事”的回报,不是特权、不是私利。
志愿者是什么,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志愿服务条例》以及相关政策制度都有明确的概念和界定,但是每一个人又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我想,结合多年来的调查分析,提出“三是三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参考性的观点,提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