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国化时代化的志愿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走向中国化时代化的志愿服务
谭建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对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获得长足的发展,日趋繁荣、不断壮大。但是,关于志愿服务发展的“源”与“流”“根”与“脉”仍然需要梳理清晰,仍然需要深入论证。社会上曾经有一些对志愿服务模糊的认识,如认为中国志愿服务“纯粹是西方引进”“有着宗教影响”等等,产生一些不利于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言论。因此,在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要正本清源,要追根溯源,在党的领导下促进志愿服务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贡献。

01志愿服务中国化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中国化,既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推动,也得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探索实践,不断加快进程,不断丰富充实。迄今逐渐形成志愿服务中国化的明显特征。


第一、党的宗旨引领志愿服务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继承了社会历史资源,吸收了国内外经验,但是最重要的是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中获得启迪,逐渐积淀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期在1983年,北京市诞生全国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综合包户”,“就是发挥党团组织所在行业优势,结对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通过签订协议书的形式,将扶助时间、内容、责任等明确和固化下来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人民出版社《源泉》第3页)在党的领导下和团的引领下,青年志愿者深入街巷和楼栋,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疾苦,提供关爱和温暖,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就能够进一步发挥党的宗旨、理念、目标对志愿服务的引领作用。一切围绕人民利益需求开展志愿服务,一切根据人民群众评价和改进志愿服务,就是志愿服务中国化的具体要求。

第二、中华文化滋养志愿服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以后,最先发展繁荣志愿服务的是广州、深圳等城市,初期的发展也参考借鉴了外国经验、港澳经验。但是,很快就发现志愿服务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慈善、公益、友善、互助等根基。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的时候,也出现“照搬照套”“教条主义”的偏向,导致早期的革命道路出现挫折。毛泽东同志以及党的领导人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将先进理论与国情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寻找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走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不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理念的创新和内涵的丰富。特别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引导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深入乡村社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同时,发掘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创造深受群众喜爱、惠及群众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开拓志愿服务的广阔天地。未来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志愿服务的滋养和启迪,让志愿服务发展有坚实的根基、有雄厚的基础。

第三、雷锋精神提升志愿服务
     我们曾经分析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询问‘学雷锋是不是志愿服务’;20世纪90年代认识到‘学雷锋活动部分是志愿服务’;21世纪后提出‘学雷锋就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兰州文明网《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内涵》)这些社会上的说法存在“以偏概全”,但是也反映出雷锋精神对于志愿服务中国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这些恰恰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学习、要坚持、要传播的。如今,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既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也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中国化,就是要将雷锋精神蕴含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融入志愿服务的全过程,让助人为乐、友爱互助成为城乡群众的行为习惯。这样,雷锋精神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价值、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涵,让中国志愿服务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第四、世界经验丰富志愿服务
     新时代推进志愿服务中国化,并不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弘扬党的宗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雷锋精神的同时,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看,采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吸收和借鉴各国做法及经验,并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中国化建设,仍然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式,在党的领导下面向世界、开放包容,形成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志愿服务发展格局。

02志愿服务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因为不断伴随时代变化而创新发展。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是硬道理”“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等,都成为干部群众发奋努力、拼搏进取的科学指导。为此,志愿服务也要时代化,也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够具有旺盛的生机活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

第一、不忘初心的志愿服务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志愿服务,到中国特色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变化过程中要坚持的就是不忘初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论是共产党支持和推动发展志愿服务,还是共青团率先探索和发展志愿服务,都是为了“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这就是永不能忘、永远不变的“初心”。然而,伴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人民群众生活境遇的改变,利益需求发展变化,愿望追求不断延伸。为此,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实现“初心”的方式会不断变化,体现“初心”的内容会不断丰富。这样,就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不断增长服务的知识和本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人民群众需求愿望。

第二、与时俱进的志愿服务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既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最早期志愿服务的四个发源地看,他们都有具体的特定服务对象。1983年北京大栅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主要针对孤寡老人的需求“送关爱、送温暖”。1987年广州“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主要关注帮助中学生心理成长。1989年天津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队主要开展邻里互助服务。1990年深圳注册志愿服务社团(义工联)主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随后,到团中央启动“青年志愿者行动”(1993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年),就既包括铁路沿线的文明服务,也包括扶贫接力的山区服务;后来还拓展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国际赛会志愿服务等等。2008年中央文明委统筹推进志愿服务事业,2013年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之后,就进一步发展各行业、各部门协同,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志愿服务。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就要求志愿服务在新阶段要不断拓展变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自我革命的志愿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这对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也是一种警醒、一种激励。自我革命就是要有“敢于正视问题、刀刃向内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智慧”。我们党在革命的早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前期,都出现过偏差,都走过弯路,但是都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走过了坎坷、度过了难关。进入新时代,党从“八项规定”到“铁腕反腐”等,都是自我革命的具体举措。现阶段的志愿服务,既有几十年发展的历程和业绩,也存在种种的问题和困境。如果“沾沾自喜”“自我满足”,就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可能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为此,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和运用“自我革命”的思维方法,对于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适应服务群众需求的旧经验、旧元素,及时调整、及时更新,不断探寻和掌握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发展方式。

第四、群众创新的志愿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对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启发价值。志愿服务从一开始就是群众性的事业,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创新活力,才能够让志愿服务不断发展繁荣、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部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县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总队,镇街建立分队,乡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队,吸引广大市民、广大农民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这样,就创造出非常多的服务经验。贵州省龙里县通过“山歌伴飞新思想、萤火虫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大比武乡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等措施,让“村村寨寨活起来、家家户户动起来、百姓人人乐起来。”山东省荣成市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用积分”激励乡村社区群众踊跃参与友爱互助、村居治理的服务,并且获得积分奖励和社会荣誉。因此,很多市民、村民非常积极,争当志愿者、建设好家园。安徽省明光市采取“阵地建在庄上”的策略,让每一个村民小组都有文明实践基地,都有志愿服务队伍,群众参与关爱互助的服务非常便捷,掀起全社会的热潮。吉林省伊通县通过“小门球撬动大文明”到“文明经济”的创新,让乡村社区“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带来生活与发展的动力。调查发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新,让志愿服务的中国化时代化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03志愿者的素质发展
     志愿服务走向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要求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断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立意高远
     志愿服务要切实有效帮助社会人群,特别是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领域做好服务;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大局、提升社会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这种“立意高远、立足现实”的要求培养素质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就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不断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完善规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这些,都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探索实践、创造经验。

第二、要脚踏实地
     志愿者在树立志向、明确愿景之后,更要面向基层需求、面向群众需求,扎扎实实做好志愿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要针对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服务需求,一件件做起,一桩桩做好,让广大群众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感受社会的友爱和温馨。

第三、要广蓄博收
     新时代的志愿者要有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既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做法和经验,更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的优良文化,从而在党的宗旨引领下丰富志愿服务文化、丰富志愿服务内涵。为此,志愿者要继续“引进来、走出去”,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志愿服务理念与方法,根据中国国情和群众需求进行扬弃、改造。同时,也要将近年来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传播出去,与世界共享。

第四、要善作善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勉励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这个也是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新要求。“善作” 就是不要停留在“口头革命派”,而是勇于探索和实践,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发掘新的服务内容,不断尝试新的服务方式。“善成” 就是不仅仅要“做好事”,而且要“把好事做好”。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精心服务、精准服务、精细服务、精致服务。这样,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就能够在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服务的时候,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真正解决群众的困难与问题,真正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和幸福。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