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历程分析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历程分析
谭建光
感谢《青年学报》2022年第3期的刊登

        当代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从专项服务向日常服务延伸,从临时服务向长期服务延伸,从普通服务向专业服务延伸等,呈现出在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近年来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的探索创新和规范发展。在各种探索之中,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是适应志愿组织推动项目发展,广大群众获得项目服务的有效措施。《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解释,“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是志愿者组织通过识别社会需求和可能的各利益相关方期望,确定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范围,并进行资源筹措和整合,形成项目建议书,实施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回顾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初期主要是一个个行动、一个个活动的推进,对于项目设计与实施的理念是逐渐诞生发展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随着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的需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化渐成热潮。“现在,志愿服务项目化的趋势,就是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提升、效果提升,达到贴近人民群众需求、切实帮助对象的目的。”在各地区进行不同形式探索和实践的前提下,2011年率先由广州市创新推出“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2014年升级为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多部委联合举办的“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迄今已经举办五届大赛,正在筹备举办第六届大赛。并且,从2017年起,为了大赛更加科学有序、提高质量,由一年一度的大赛改制为两年一度的大赛。我从1995年开始调查研究志愿服务,2011年担任广州市第一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评委,2014年担任首届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委,并且担任历届大赛全国评委。与此同时,先后应邀担任过北京、浙江、广东、湖北、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委或者辅导嘉宾。在参与评审和辅导的过程中,感受到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对于促进各地区志愿组织成长、志愿服务深化、志愿文化繁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些地区和组织将项目大赛简单看作是锦标赛、表演赛、分数赛、攀比赛,也产生只重视争夺金牌,不重视项目的丰富和深化,不重视做实做细服务的倾向。为此,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亟需创新和改革,亟需保持生机活力,亟需发挥更好的功能。我们撰写本文,回顾和分析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历程,探讨和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起源,可以回溯到21世纪初期。从2005年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部分市县(杭州、宁波、深圳、佛山等)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获得财政支持经费,集中评审和选拔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为伊始,迄今已有16年历程。从2011年广州市举办首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通过集中展示、专业评审,吸纳社会资金资助志愿服务项目,迄今已有10年。从2014年第一次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即“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迄今已有7年历程。但是,“实践先行、理论滞后”,关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理论文章、研究报告非常少。从中国知网查询,专门研究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有三篇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发表王婕《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505个志愿服务项目的调查数据》;《重庆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发表浦清平等《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大数据调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发表张冬冬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其中,既有对于首届大赛的获奖项目进行数据分析,也有对历届大赛项目状况的系统梳理,还有研究分析项目对于志愿者思想认识发展的影响。我们在参考借鉴相关文章和书籍,查阅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梳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发展历程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从偶然到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新生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看似偶然的事件,然而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规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起源,也是“偶然”与“必然”的因素交织而成。从事件的直接原因看,是非常偶然的因素。2010年,广州市成功举办亚运会,而且志愿者在亚运会的服务热情周到、灵活创新,给国内外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让志愿者对于赛会服务久久难忘。笔者当年担任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设立的“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亲身经历志愿者在亚运会服务的风采,以及获得的感动和激励。为此,在2011年10月,纪念亚运会和亚运志愿服务一周年的时候,有些志愿者就提出来,“除了国际赛会,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做到志愿者汇聚交流、志愿服务项目展现风采。”在讨论中,有些志愿者提出借鉴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知名品牌,打造“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团市委、文明办、民政局等吸纳了志愿者的建议,将市场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引入社会建设领域,创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品牌,有效破解了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和资源科学配置的难题。2011年,首届广州志交会暨项目大赛共有121个组织机构的204个志愿服务项目参展,近5000名志愿者、热心市民、爱心企业家等观赏,获得热心企业、公益基金会的爱心资助金额975万元。这个志愿服务项目“交流+资助”的新模式,不仅仅在广州市引起轰动和热议,也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和重视。2012年、2013年,广东团省委、文明办、民政局作为指导单位,将志交会暨项目大赛升格为省级规模。2014年,广州团市委、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前往北京,向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汇报专项工作,建议举办全国性的志交会暨项目大赛。这项建议获得团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2014年12月,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广州举办。这次大赛有38个省级单位参加,超过90%省级赛会单位举办了省级大赛。赛会期间,所有项目都获得爱心企业、慈善公益组织和热心人士的支持,签约金额共计3784万。大赛共评出金奖项目100个,银奖项目405个,来自全国的1200余家慈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基金会入场洽谈赞助。调查发现,志交会暨项目大赛的诞生有三个偶然因素:一是广州亚运会后志愿者对于热情服务、爱心汇聚的记忆,需要创造重新体验的机会。二是广州团市委、广州市文明办等有开放心态和创新思维,接受志愿者的建议并立刻实施。三是广州团市委主动向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建议举办全国志交会暨项目大赛。但是,项目大赛不仅仅是在区域性的广州市诞生和发展,而且成为全国性赛事,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却是有着必然性、规律性。一是志愿服务“从活动向项目”的延伸,需要展示交流的平台。二是志愿服务项目吸引社会关注并吸收社会资源,需要展示竞赛的平台。三是志愿精神的弘扬、志愿文化的传播需要展示推广的平台。这样,地方性探索与中央、国家部门的思考不谋而合,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应运而生、发展壮大。

二、从区域到全国
      中国革命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也是从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到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率先探索,不断寻求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道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也是经历从区域探索到全国启动、从群众探索到党政支持的过程。2011年,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分别探索创造了两件引起全国志愿服务发展变化的大事,一件是2011年广州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另一件是深圳市建设“志愿者之城”的举措,由市委市政府成为“志愿者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大力推进志愿服务。这些探索和创新对于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2010年12月,首届中国志愿服务博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志博会”由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志愿者支持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共同举办。2010年,首届志愿服务“品质公益峰会”在杭州举办,以“品质公益”为主题,以“提升民间公益组织联络、沟通、交流、促进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举行“2010品质公益峰会”,广邀国内民间公益组织深入交流、碰撞火花、创造成果。这次峰会与会人员90%为纯民间草根公益组织,公益力量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公益项目概括了国内大部分民间公益内容。杭州作为首个举办全国性民间公益峰会的城市,将促进民间草根公益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民间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的经验分享,搭建一个公益平台,为民间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当时,北京志博会、广州志交会、杭州志品会成为全国闻名的活动,成为各地区关注和效仿的创新举措,也推动上海、江苏、四川等省市探索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活动、项目展示活动、项目创投活动等等。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是顺应时势、因势利导,在2014年联合中央和国家多部门启动“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受到各地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热情欢迎、踊跃参与。

三、从单一到多样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以来,经历不断的实践探索、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项目的类型不断调整、逐渐丰富。据王婕对2014年首届大赛项目类型的分析,“在 505个获奖项目中,有 209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占 41.39%,主要以阳光助残类和关爱行动类项目为主;有120个获奖项目分布在中部地区,占 23.76%,主要以关爱行动类、其他领域类和阳光助残类项目为主;有176个获奖项目分布在西部地区,占 34.85%, 主要以关爱行动类和阳光助残类项目为主。数据表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存在地区差异,活动类型较集中在关爱行动类、阳光助残类活动上,应急救援类、邻里守望类、扶贫开发类以及文化宣传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较少。”然而,到2020年,第五届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项目分类更加多元、细致,仅基础的参赛类别,就从传统的8类拓展到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文明实践、关爱少年儿童、为老服务、阳光助残、卫生健康、应急救援与抗击疫情、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节水护水志愿服务与水利公益宣传教育、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法律服务与普法、其他领域等13类。”具体分析有四大类型:一类是根据国家发展重点不断增加的新类型。如文明实践、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作为新时代志愿者积极参与和发挥的新领域服务,纳入项目大赛并作为重要分类。二是适应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增加的新类型。如脱贫攻坚、节水治水、抗击疫情等,作为关键时期志愿服务参与和助力的服务领域,纳入项目大赛的分类。三是常态化服务。如邻里守望、法律服务、文化传播、卫生健康等。每一届都具有一定数量的项目,但是比例不大。四是长期推进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如关爱行动——关爱帮助农民工子女服务、阳关行动——关爱帮助残疾人服务等,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特色项目类型,在历届评审中占有较大比例。并且,将来随着国家战略发展、群众需求变化,也会不断增加和调整项目类型,使得项目大赛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四、从活动到平台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形式和机制,是伴随实践的过程调整变化,根据社会的需要逐渐完善的。最初,不论是北京志博会,还是广州志交会、杭州志品会,都较多体现出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即交流活动、展示活动等。在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启动“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时候,就逐渐将“活动、机制、平台、体系”等元素融入,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打造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将项目面向社会展示的平台。在此之前,非常多的基层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尤其是来自县区、乡镇、社区农村;以及各类学校、各类企业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可能开展了很多年,可能探索出许多经验。但是仅仅是“内循环”,没有机会让社会了解,也没有机会交流提升。借助项目大赛的平台,这些来自基层组织的项目走上前台、走向社会,不论是否获奖、不论是否资助,都引起社会的关注,具有交流互补的机会。二是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学习提升的平台。不少基层组织原来只是“低头拉车”“闭门造车”,虽然发现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但是缺乏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是低水平重复服务,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参与志交会暨项目大赛,既观摩和学习其他地区、其他组织的优秀项目,获得思路和方法的启发;也聆听其他组织设计项目、策划项目的讲述,掌握方法与技巧。这样,他们回到县区、乡镇、学校、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就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思路。三是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宣传推广的平台。每一届全国大赛或者省市级大赛,都会让一些优秀的项目涌现出来,如北京的“夕阳再晨”、浙江的“红枫义警”、广东的“移动的助残盒子”、贵州的“马背上的流动课堂”等等,既获得媒体与网络的宣传推广,也获得各地志愿组织的口口相传,成为大家学习和参考的示范。四是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对接的平台。全国项目大赛除了提供金奖、银奖的资金资助之外,还链接网络捐助渠道,如阿里公益、腾讯公益等筹集资助资金,链接其他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会的关注和资助。这样,项目目标明确、帮扶群体明确、服务路径明确、实施效果明确的项目,就能够链接多方的社会资源,获得发展壮大,更好服务社会人群。五是青年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平台。借助每一届志交会暨项目大赛的举办,配套举办志愿服务论坛、志愿文学分享会、志愿者事迹演讲活动等等。不仅邀请专家学者阐述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新观点,也邀请优秀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还公布志愿文学获奖作品等等。这样,每一届志交会暨项目大赛,都形成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新热潮,也激发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的思绪和灵感。伴随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项目大赛陆续打造更多的志愿服务平台,并且逐渐汇聚和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