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创新路径探讨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创新路径探讨
谭建光
(感谢《青年学报》2022年第3期的刊登)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以来,在引领志愿服务发展创新、吸引广大青年参与、扩大服务社会人群领域、探索实践育人成长途径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效。但是,一些地区和组织在主办赛会、参与大赛的过程中也出现种种问题,亟需改革和创新。为了适应新时代“围绕大局、服务群众”的要求,体现“志愿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就要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大赛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项目大赛健康有序发展。

01规范比赛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推动项目创新、组织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偏向,就需要通过不断规范、不断完善,进行纠偏,引导健康发展。一是不断修改和完善项目大赛的制度、指引,既有基本的评审标准,也有鼓励探索创新的内容,避免日趋机械和僵化。二是丰富评审专家团队,尤其是更多鼓励评审专家深入基层、贴近服务,不是“教条式”“照搬式”依据条文评判项目,而是结合对基层发展的了解、对群众需求的了解,综合评判志愿服务项目。三是引导参赛的志愿服务组织。要有竞赛的积极性,要有获奖的积极性,但是要将更多的精力、心思放在参赛过程中的交流学习、相互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帮助社会人群。四是进一步规范评审流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注重发现优秀项目,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效结合。此外,按照全国项目大赛的制度,前一届获得金奖的项目,不得再次参加后面的大赛。这样,有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推进一两年之后,难以获得资源支持和持续发展。为此,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方式完善赛制。如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后来增加间隔年的“青年公益创业赛”,提供获得金银奖的项目申报,通过展示新的进展、新的成效获得持续资助,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深化。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设置“持续扶持”类别,入选的都是前几届示范项目中的优秀项目,获得继续资助与发展。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活动则是调整赛会制度,允许原来获奖的项目,反复多年申报,获得资助和发展,扩大社会影响。未来,还要区分国家赛、省市赛和地市赛、县区赛的不同组织方式。国家赛、省市赛突出发掘示范项目,服务党政大局,服务群众利益,减少单纯竞赛的元素,增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壮大力量的元素。地市赛、县区赛更加注重发现新组织、新力量,培育项目种子,提供支持扶助。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比赛、完善比赛,有利于项目大赛的健康持续发展。

02做好示范
     项目大赛的发展过程中,广州市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经历十届,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活动经历九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进入第六届,其中面临如何做到既不断发现新的优秀项目,也推动优秀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应该挑选优秀的项目,不仅仅进行持续的扶持,而且提供专业提升和扩大服务的机遇,让这些示范项目成为广大志愿者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尤其是充分发挥“围绕党政大局、服务群众利益、激励青年参与、促进社会创新”的重要作用。如北京“夕阳再晨”志愿服务团队,成立十年以来,从教会老年人“手机、上网、游戏、淘宝”开始,到引领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生态环保、共建美好家园。获得项目大赛的金奖之后,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也不断向全国各地输出经验,带动各省市智慧助老项目、老年参与项目的发展。如广东“蓝信封”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益苗计划”奖励之后,从小团队走向大社会,从省内服务走向全国服务,从单一团队走向“社工与志愿者”合作,逐渐建立专业支撑、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通信志愿服务网络,受到各省市山区学校的欢迎。如中山市“雁阵飞”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连续九届获得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奖励和资助,从单一的家长群体素质训练计划,延伸为“家长训练、亲子情感、爱心服务、文化传播”等综合性志愿服务项目,还获得全国妇联的优秀志愿服务奖励。由此可见,在历届的获奖项目中,要发掘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项目,不断支持发展、发挥辐射影响力,带动社会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学习仿效,提高全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和成效。

03培育种子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初衷,就是不断发现新的优秀项目,进行扶持和发展。为此,项目大赛的主体部分,仍然是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新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引人注目。为此,开展大赛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改革创新。一是吸引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优秀项目参赛。从前些年的情况看,虽然国家大赛的范围逐渐扩大、类型逐渐增加,但是到了一些省市、县区,为了图方便、图省事,或者受到部门隔阂影响,仍然较多停留在团属志愿组织的项目,较少吸引和鼓励其他部门、单位、组织的项目参赛。例如,一些地方的巾帼志愿者队伍、科技志愿者队伍,就提出不大了解项目大赛;一些地方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和一些地方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也很少听说项目大赛。因此,项目大赛要面向更多的服务领域拓展、吸引更多的服务团队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现有潜质的项目种子,真正培育和扶持有效的项目。二是要广泛发动并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加。尤其是要延伸项目大赛的链条。鼓励和吸引更多乡村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国家赛、省市赛。目前的参赛项目较多是省市县志愿组织、高校志愿组织、企业志愿组织实施的,真正来自社区和农村志愿组织的项目非常少。需要开辟“绿色通道”,让乡村社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项目便捷参赛,有机会参与国家赛、省市赛的竞争,既能够支持他们脱颖而出,也能够丰富赛会项目。三是要拓展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国家和省市级大多数参赛项目是社会志愿组织和高校志愿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中学生志愿服务近年蓬勃发展,但是参赛和竞争的机会很少。目前,已经有一些机会探索创新,如广东省中山市在2017年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专门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类别;2021年专门设立“红领巾志愿服务项目”类别,催生了“微光萤火虫”“温暖回家路”“公交美丽人”“永中志愿银行”等优秀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亲子家庭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这些经验值得国赛、省赛参考借鉴。

04深化服务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不能“为赛而赛”,而应该是通过竞赛选拔优秀项目,不断深化服务、丰富服务,更多更好地关爱帮助社会人群。然而,从历年国家级、省市级大赛的获奖项目看,相当数量的项目在获奖之后,执行状况并不理想,或者中途停止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不顺利,或者实施效果并不突出。为此,除了在项目大赛的时候更加科学合理评审、选拔之外,对于获奖之后的实施也要关注和重视。一是建立获奖项目的承诺制度,如获奖一年之后要按照申报时提出的服务任务、设置的服务指标,努力做实做好。对于一年之后没有按期实施或者效果较差的,可以纳入志愿服务“灰名单”,进行警示和制约;对于按期完成任务或者实施效果较好的,可以提供表彰和激励。二是鼓励获奖项目不断探索创新、拓展领域内容。即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群众需求变化,在原有项目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对社会、对群众有益的内容。三是拓展项目服务的主体或者对象,建立志愿服务的链条。即围绕重点服务的群体,如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等,建立于家庭成员的新关系,提供志愿者的服务和交流,既帮助服务对象构建更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也吸引服务对象以及家庭成员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如茂名市阳光365志愿服务团队,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该队伍开展的“含羞草与小松树”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服务项目获得金奖。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发现不仅仅要关爱留守儿童,而且要帮助农村隔代抚养的祖父母辈与孙辈儿童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就延伸出“乡村婆孙乐”“开心嫲嫲”,提出在乡村建立“志愿乐园”。志愿者引导农村老人与孙子孙女一起,小孩学习的时候,老人们交流,也开展友善互助的服务,促进乡村和睦与家庭和谐。这种系列开发的志愿服务项目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这种探索和实践,将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更加多样,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社会人群的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05网络发展
     网络改变社会、网络改变生活,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志愿服务要为网络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也要积极利用网络途径丰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指出,“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1]为此,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积极拓展网络领域,主动有为、积极作为。一是增加项目大赛中网络志愿服务的设置,提高激励和支持力度,促进更多网络志愿服务的项目涌现。不仅仅推出年轻人网络志愿服务的项目,也推出中老年网络志愿服务的项目。二是鼓励志愿服务通过网络渠道、网络途径创新服务、丰富服务,尤其是将原来线下开展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逐渐探索“上网”“网创”的途径,拓展新空间、发挥新作用。三是建立“网上网下”联动的志愿服务项目,即发挥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让志愿服务更多汇聚社会资源、扩大关爱助人的能量;也发挥深入社区农村的“接地气”“入民心”,将网络志愿服务资源延伸到有需要的家庭、有需要的群众,带来温暖和希望。四是探索创造网络志愿服务的系列产品,如公益志愿服务游戏、抖音、快手等等,吸引更多的社会人群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推出多样性的网络志愿服务类型,为社会转型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提供新支持、增加新动力。

06专业提升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要提高水平、发展创新,还要特别重视赛后对项目的专业督导。目前,很多地区注重对于参赛项目的赛前培训辅导,包括参赛培训、项目优化等等,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时间精力。但是对于赛后获奖与未获奖项目的持续专业辅导却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地方是空白,让这些项目自由发展、自生自灭。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和设置参赛项目在大赛之后的专业培训、专业督导、专业评估等工作机制。一是专业培训。即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的专业培训,引导获奖项目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群众需求,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壮大服务力量。二是专业督导。即组建专家小组,深入获奖项目的实施地,与项目团队的志愿者一起交流沟通,解决面临的问题,探讨创新的路径,提出发展的策略。如博爱100公益志愿服务创投的优秀项目,由“过来人”志愿服务队运作的“改变之轮”项目,是一批原来有吸毒历史,戒毒之后参与志愿服务,并且积极开展帮助戒毒人员融入社会、不再复吸的服务,也开展面向社会人群现身说法、宣传禁毒的服务。获奖之后,项目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遇到较多的困难,如社会认可度不够高,团队志愿者自信心不够强等等。专家小组进行督导的时候,建议进一步优化团队名称和项目名称。因为,“过来人”志愿服务队仍然有“标签化”的痕迹,让广大群众一听到“过来人”就想象这些人曾经有什么经历,让戒毒志愿者一听到“过来人”就回忆曾经的痛苦经历。为此,督导专家建议更名为“过来好”志愿服务队,意味着走向新生就有美好的未来,戒毒志愿者一起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同时建议项目名称更改为“改变之光”,即通过戒毒后的改变,看到生活的光明、追求生活的光明。在小组督导的过程中,戒毒社工、戒毒志愿者对于督导专家提出的建议非常认同、非常赞赏,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新特色。三是专业评估。即对获奖项目开展的情况、实施的效果,通过第三方专业团队的评估,获得真实的评价。既有利于面向社会公布,提高项目的社会公信力;也有利于面向志愿者团队交流,发掘成效与亮点、发现困难与问题、提出对策与策略。所以,在获奖项目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专业培训、专业督导、专业评估发挥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以来,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发展,传播新时代志愿服务文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面临社会要求变化、群众需求变化,项目大赛迫切需要探索创新、优化提升。特别是要建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就是“在党和国家鼓励和支持下,人们在参与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动时所构建的组织、实施、传播、保障等机制的总和,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活跃性、创新性、成长性等特征。”[2]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参与实践和对策分析,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措施,供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分享交流。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