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等:“先行一步”探索和构建志愿服务体系—来自广东省的调查报告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成为全民参与、全社会关注的事业。与此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建设。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从“建立”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也需要不断的总结提升。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承担从“先行一步”到“先行示范”的光荣任务;也是志愿服务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作出许多探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为此,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组成课题组,邀请专家学者、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深入各市县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在此基础上,撰写本报告,提供分享交流。

一、广东志愿服务体现“五个意识”

广东省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和建设志愿服务体系的,结合中央和国家对广东的要求,结合本地特色与群众需求,体现出“五个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

01.先行意识

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承担“先行一步、先行先试、先行示范”的重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要求。广东省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也遵循先行先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国家提供参考借鉴。如最早建立“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广州1987年),就是面对对外开放环境、西方思潮融入,造成青少年思想混乱,出现各种困惑与问题,需要志愿者的咨询与辅导。最早建立依法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义工联”(1990)的缘起就是大量外资企业、港资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受到侵害,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维权和帮助。在即将进入21世纪,广东省志愿服务进入发展繁荣时期就发现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行为,保障不偏离志愿服务精神、不造成对志愿者的伤害和对服务对象的伤害,便率先起草和制订《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争取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全国第一部地方志愿服务立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东省分别以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和广州市“志交会”为试点,探索不同形式构建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所以,在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广东省都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率先探索和创新。

02.窗口意识

广东省俗称“中国的南风窗”,这包含两重含义:一个是广东省处于祖国最南端(原来海南也属于广东省);另一个是广东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非常多,经常带来外国信息等。改革开放以来,也成为中国了解外国经济、文化、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窗口”。邓小平同志1984年考察深圳之后说道,“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广东的志愿服务也积极发挥“窗口”的作用,主动了解和吸收外国的经验,主动了解港澳地区的做法,经过借鉴、实践、筛选和吸收之后,将具有借鉴价值、具有启迪价值的元素,提供内地参考。其中,最突出的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志愿者”和“义工”两种说法。其实,在英文都是volunteer,但是在华侨、港澳台胞中有不同的翻译用法。新加坡较多用“志工”,港澳较多用“义工”,台湾既有叫“志工”也有叫“志愿者”。广东省及广州市、东莞市、惠州市等大多数市县按照全国惯例,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者联合会)”;而深圳、江门等市以及南海、顺德、番禺等借鉴港澳经验,成立“义工联”等,但是后来采取“义工联(志愿者)”的方式进行协同。调查发现,不论是用“志愿者”还是用“义工”,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志愿组织认为采用“义工”的词汇能让群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加乐意纳入生活习惯。除此之外,还有深圳义工联最早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全球青年服务日”活动,佛山市最早与港澳合作组建“义工团”,中山最早参照港澳做法举办“慈善万人行暨义工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为志愿服务发展中吸收和借鉴外国经验,吸收和借鉴港澳地区经验,提供“窗口”的实践探索,进行取舍和扬弃,成为内地发展的有效参考。

03.融合意识

广东志愿者在实践的发展中有从“边缘意识”向“融合意识”转变的过程。最初满足于“开放前沿”“沿海地带”“祖国南端”,简单借鉴和探索一些志愿服务的理念和行动。但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快,广东志愿者逐渐认识到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多的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先行、市场经济发达的环境中,如何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新兴的志愿服务相结合,让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志愿服务事业与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相结合,具有更加深厚的基础。因此,广东省志愿者在宣传普及“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等新风尚的时候,率先提出“我志愿、我快乐”“爱心奉献、助人自助”“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让志愿服务成为时尚生活”等理念,促进中外志愿服务文化的融合。

04.务实意识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中培养和体现出务实精神,成为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改革的动力。同样,在志愿服务发展中,广东志愿者也体现鲜明的务实意识,不求虚名、不搞形式,力求更有实效,更好帮助城乡群众特别是有困难、有需求的群众。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奥运会志愿服务引起世界关注和赞誉。广州亚运会举办之际,亚组委志愿者部认真学习北京奥运会的经验,但是根据广州人的务实特点,采取“小、散、多、特”的志愿服务传播方式,通过“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歌、志愿驿站、志愿使者”等多种品牌,让亚运志愿服务家喻户晓、传到海外。另外,通过”一起来、更精彩“的亚运志愿服务口号传播,吸引和激励广大市民参与亚运服务。近年来,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广东志愿者也突出务实意识,创造有效服务的品牌。如广州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出“粤菜师傅”的品牌,博罗县文明实践基金会发挥“蓄水池”与“活源泉”的功能,乳源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通过“金种子”和“金点子”为山区输送优秀服务项目。调查发现,广东省志愿服务的务实意识,促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各项中心任务、重点工作结合,融入地方工作大局之中,更好发挥作用。

05.固本意识

广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都是在实践发展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最初,很多志愿者对欧美国家等志愿服务的了解比较浅显,简单认为是民间发起、民众参与的友善互助,后来才发现宗教团体、政治组织乃至政府部门在推进志愿服务中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多种意图和目的。因此,广东志愿者也认识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把握社会主义的服务方向,在面向城乡群众服务的时候弘扬党的宗旨,在长期服务实践中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等。如今,一方面是从省到市、县区、镇街的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志愿服务的领导与支持;另一方面是志愿组织中越来越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团员的先锋作用。如广州市最著名的“启智志愿服务总队”“赵广军志愿服务队”就是由优秀共产党员李森、赵广军率领下发展壮大的,也带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从调查情况看,一是志愿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级党政中心工作,如文明实践、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党员志愿者挺身而出,在防疫志愿服务、关爱志愿服务、抢险志愿服务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样,广东省志愿服务的发展,为面向基层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关爱服务赢得城乡群众的拥戴,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做法

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广东省率先探索、积极创新,逐渐形成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01.“志愿者之城”的顶层设计

中国国情条件下,党和政府如何加强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和支持,如何汇聚社会力量和资源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繁荣。广东省深圳市率先探索“志愿者之城”的建设机制。“志愿者之城”来源于深圳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的志愿服务非常出色、影响广泛,既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关注,也在全市干部群众和外来人口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时候,市委市政府就考虑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2011年,印发《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提出“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志愿者之城’”。2015年印发《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教育部加强“志愿者之城”建设的意见》,提出“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发展质量,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并且,从2011年开始正式成立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多部门和机构作为成员单位;设立“志愿者之城”建设指标,开展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不断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细化、实化。随后,广州、佛山、惠州、东莞、梅州省市陆续提出“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制订实施政策,配套资金资源;尤其是一些区县也制订建设“志愿者之区”的政策制度,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调查发现,“志愿者之城(市及区、县)”建设的最突出作用,就是将志愿服务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配套提供资金资源支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和机制。

02.“志交会”的社会创新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有两条路径:路径一是“体系-组织-项目”的发展,即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制度,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从而激励志愿组织诞生与发展,也激励志愿者策划和实施服务项目。深圳的“志愿者之城”建设就是这条路径。路径二是“项目-组织-体系”,就是适应社区农村群众改善民生、扶贫助困等需求,策划和实施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服务项目,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育和锻炼志愿组织,通过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地区志愿服务氛围浓厚,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广州市“志交会”就是第二条路经。在亚运会志愿服务取得成功之后,广州志愿者希望创造一种新的形式,能够让志愿服务更加活跃、更加普及、更加有影响力。经过讨论交流,参照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的方式,就策划出“志愿服务广交会暨项目大赛”。2011年首届“志愿服务广交会”上,121个志愿组织的204个参展项目受到爱心企业和公益基金会的关注,签约资助志愿服务项目经费400多万元。经过2012年、2013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志交会”获得国家的认可。在2014年首届“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举办,迄今举办五届“志交会”,培育和扶持了300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且通过公益创业赛的方式选拔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培养和支持,壮大了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力量。与此同时,广东省正式举办“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且推动市、县区开展项目选拔与竞赛,挑选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扶持。调查发现,“志交会”体现鲜明的社会创新特色,即吸引各类社会群体、各类志愿团队设计和实施服务项目,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让广大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会、社会爱心人士选择和资助,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和志愿服务组织成长,从而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志愿服务体系。

03.“志愿驿站”的阵地网络

广东省在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农村志愿服务站点的基础上,近年来开发出“志愿驿站”的阵地网络,让志愿服务体系延伸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的处所,发挥积极作用。最初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学习和借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蓝立方”志愿驿站的经验,结合广东特色改进和创新,设计出“西关小屋(志愿驿站)”。最主要的特色是针对广州市民喜爱的“木棉”和“西关骑楼屋”,将民俗元素融入“志愿驿站”。既有广州传统的朱红色屋檐特点,也有木棉花图案等,亚运会期间144个“志愿驿站”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时候,赢得群众的喜爱,也引起媒体的热捧,还吸引国内外关注和传播。近年来,广东省各市县都建设特色各异、各有风采的“志愿驿站”。广州市主要是公共场所建立“西关小屋(志愿驿站)”。深圳市延伸出专业“志愿U站”,如最受群众欢迎、服务量极大的志愿服务“健康U站”,在各类医院为患者提供导诊、分流、咨询、安抚等志愿服务。佛山市南海区专门发展深入社区的“志愿V站”,以小型、实用、有魅力为特点,吸引村居群众和外来人员前来咨询、交流,享受服务。目前,在广东省很多城市,“志愿驿站”成为志愿服务的形象代表,很多市民和外来人员,最初就是通过“志愿驿站”了解志愿服务,激发参与的兴趣。

04.“志愿者学院”的培训机制

伴随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断增多。目前,广东省拥有注册志愿者1300多万人,拥有注册志愿组织和团体13万多个。因此,开展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就成为迫切的任务。2010年,广州市获得市委市政府支持,核准批给专门编制、专门经费建立“广州志愿者学院”。这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批复建立,具有人员编制和专门经费的志愿者学院。成立以来,邀请全国40多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作为特聘教授,举办志愿服务讲师培训班并培养中级、初级讲师,组织编写全国第一套“志愿者岗位能力”系列培训教材。如今,广东省建立“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筹建“网络志愿者学院”。广州市将“广州志愿者学院”延伸到县区、镇街、社区农村建立志愿者培训教育站点。佛山市建立“三级志愿者学院”,即市级志愿者学院负责及培训教育的统筹协调和课程开发,县区志愿者学院负责讲师团队和骨干培养,镇街志愿者学院负责“送课下乡”和普通志愿者培训,构建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深圳市建立专业化的“志愿者河长学院”,培养生态环保志愿者骨干。目前,广东省各市县都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建立志愿者学院、建设志愿者讲师团、建设志愿服务课程库,面向城乡基层提供专业辅导和培训教育的服务。

05.“ i 志愿”的信息系统

广东省建立起全国省市级“容量最大、功能最全、系统最强”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i 志愿系统。这是适应网络发达、信息发达的时代,率先探索“全流程”的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i 志愿系统的前身是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实用的亚运“志愿时”系统,由于理念新、技术新、功能新,尤其是便捷和灵活,受到广大志愿者的欢迎,也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与交流。广东省文明办、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等建设全省信息系统的时候,听取志愿者的建议,采用亚运“志愿时”的基本技术,经过反复的升级改造,逐渐建成全省运用,功能丰富的新系统。一是 积极纳入“粤省事”政务系统,与多种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的功能对接,让志愿者参与服务“更省事”。二是 与“中国志愿”“志愿中国”等全国性系统实行数据共享,有利于收集整理、报送广东省的志愿服务信息资料。三是 “ i 志愿”设置较多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活动板块,便于发布服务活动,申报服务活动以及统计整理。四是 建立志愿者对“I志愿”依法运行和守法使用的监督机制,邀请社会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志愿组织定期监督和督查系统中的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情况,服务时间记录情况等等。这些做法,让 i 志愿信息管理系统不断调整、不断完善,越来越具有生机活力。

06.“粤志愿”的文化传播

广东省非常重视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义工联提出“爱心奉献、助人自助”,吸引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到21世纪初期广州市提出“我志愿、我快乐;我志愿、我健康;我志愿、我成长”等,在广大群众中掀起崇尚志愿服务的生活时尚。亚运会志愿服务创造的“志愿礼”“志愿歌”“志愿彩”等成为广东特色志愿服务文化的亮点,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近年来,广东省举办“志愿广东”电视频道,系列宣传志愿服务的人物和故事;举办“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传播理念知识;举办“公益志愿服务之夜”慈善筹款晚会掀起新时尚;开设广州塔(小蛮腰)公益志愿“亮点”致礼等等,营造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从《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主流媒体,到腾讯、网易等网络新媒体、自媒体,都关注和传播志愿服务的理念、文化、人物、故事,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07.“社志会”的民间智库

在广东省文明办、共青团省委员会、广东省民政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广东省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专业社团——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社志会”)。这是广东省志愿服务改革创新,社会团体管理改革创新的产物。2013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文明办印发《关于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了落实文件精神,推进合作服务、提高专业水平,就鼓励志愿服务研究专家谭建光教授、优秀志愿者骨干李森、社会工作专家雷杰教授等牵头依法注册,成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恰巧赶上广东省试点开展社会组织“无主管”登记,就注册成为纯粹社会化的专业支持型组织。

目前,“社志会”采取“小机构、大资源”“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秘书处聘请几位人员协调,联系省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咨询指导等等。一是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开展,为全国60多个县区,130多个社区农村提供专业授课和辅导;同时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撰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发展报告》等20多份调查报告和案例资料,编辑出版《如何做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辅导书籍。二是深入广东省的部分市县开展专业督导。为博罗县提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并且提供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资助和评估的专业建议。为乳源县提供“金种子”志愿服务人才培养、“金点子”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的专业督导,促进山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为南海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提供专业督导,提供“敢为人先”探索创新的专业建议。三是配合广东省各地“志愿者之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分析》《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区域探索》《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及其价值》等论文发表,并获得《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四是汇聚理论研究力量,围绕志愿服务重点领域、重点课题开展研究。陆续出版《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青年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研究》等著作,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文明办、民政、团委的支持下,“社志会”采取完全自主管理运行,广泛吸引和建立民间智库的方式,汇聚专业资源推进志愿服务的研究和传播,也为广东省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专业贡献。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广东省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从先行一步、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积极探索创新,取得可喜成效。但是,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广东省的志愿服务发展也面临较多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力度不够。从全省的层面看,如何更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如何更好发挥文明委统筹作用,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二是组织能力不够。目前广东省志愿服务组织存在“小、散、弱”的状况。即小型志愿组织多,能力不够强。志愿服务领域分散、力量分散,在社区和农村的服务效果不够明显。志愿组织比较弱,缺乏领袖骨干、缺乏专业人才,项目停留在一般性服务层面等。三是创新活力不够。广东省志愿服务原来是靠探索创新,从而走在全国前列。但是近年来的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成果不多,不少领域已经被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超越。四是资源配置不够。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也是志愿服务大省,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保障具有较为健全的机制。但是,由于近年来财政支持力度增加不多,社会筹集力度不够大,志愿服务的资源配置仍然存在欠缺,难以支持“规模化、精品化”的志愿服务发展。

针对以上的存在问题,课题组提出几条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文明委统筹,制订“志愿广东”发展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配合中央关于“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发挥广东省先行先试的特点,尽快制定《关于建设“志愿广东” 加快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省级建立“志愿广东”建设协调机制,市级建立“志愿者之城”建设协调机制,县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镇街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的体系,加强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导和支持。同时,进一步明确文明委统筹、民政行政管理、共青团协助组织实施的发展机制,继续开创具有广东特色的志愿服务新局面。

第二、鼓励部门协同,扩大社会参与,推动各行各业志愿服务力量发展壮大。针对目前各行各业、各部门、各机构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统筹协调部门通过对其他部门和机构的联系、支持,构建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吸引和激励党委系统的组织部党员志愿者、政法委治安志愿者、统战新阶层志愿者等发展;也支持和鼓励政府系统各部门志愿服务力量壮大;并且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市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推广广东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三、发挥枢纽作用,强化联合会建设,成为面向全社会吸纳志愿服务理论的行业组织。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在团省委、民政厅的支持下,进一步发挥好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一是切实做好联系和服务会员的工作,为各类团体会员、个人会员提供协调与支持。二是做好联系和服务相关部门、机构志愿者队伍的工作,提供合作服务与发展的多样化机制。三是做好全社会志愿精神传播和志愿服务发展的推动工作,面向县区、镇街、乡村社区推广志愿服务。四是做好制度设计与规范管理工作,促进志愿组织依法依规服务和发展。

第四、激励团青创新,发挥青年先锋作用,率先探索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特色与活力。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率先探索创新、推进志愿服务具有生机活力。在体系建设方面要发挥好“双功能”:一是配合文明委、宣传部,支持联合会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构建全民参与、全社会活跃的志愿服务体系。二是着力抓好青年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创新作用、先锋作用;有条件的市县重新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可以在志愿者联合会中建立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作为引领青年创新、创造青年品牌的有效机制。

第五、抓好人才队伍,培育志愿组织优秀骨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建立各级各类志愿者学院、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优秀志愿者骨干培养的工作等方面。一是从志愿组织中选拔政治素质好、服务热情高、学习能力强的骨干,进行系统培养和实践锻炼,成为参与社会创新和社会治理的优秀人才。二是建立健全各类志愿组织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的水平,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尤其是要提高志愿者骨干学习新时代新思想,领悟发展方向、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够带领志愿组织发展壮大、大有作为。

第六、实施“爱心牵手”计划,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组织深入山区农村结对合作,促进粤东西北志愿服务发展。积极配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动粤东西北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开展广东省志愿服务组织“爱心牵手”计划,选拔100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与粤东西北地区乡镇、农村的10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挂钩结对”,实现“人才、项目、资源”的互利共享。通过三年左右的结对合作,培养山区农村的志愿者骨干力量,带动乡镇和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第七、助力大湾区发展,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创。进一步发挥广东省地处沿海、对外开放的特殊条件,在志愿服务中搭建中外交流、合作发展的桥梁。推动广东省志愿服务组织更多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志愿服务;尤其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志愿服务。包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组织联盟并加快运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者合作服务基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培训交流基地等等。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