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中国经济特区的典型群体——“深圳义工”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催生志愿服务事业也成为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深圳义工”就是诞生于深圳经济特区,对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高尚力量。“深圳义工”率先推动“学雷锋、做好事”的转型,率先引进外国及港澳义工发展模式,率先成立依法注册的义工社团,率先倡导“助人自助”义工时尚理念,率先建立五星级义工服务激励机制,率先构建城市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为全国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圳义工”不断拓展服务、提升功能,包括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等,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深圳义工、助人自助、美好生活、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谭建光(1960——),教授,广东江门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培训专家、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发展。

“深圳义工(志愿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经济特区的成果,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亮丽品牌。义工倡导的“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理念激励百万志愿者乐于奉献和服务;深圳提出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口号,吸引千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从中获得自豪感与归属感。目前,深圳市共有注册志愿者186万,占常住人口的13.8%。团体志愿组织1.1万个,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960万人次。
在创办经济特区40周年来临的时刻,在深圳义工联成立30周年纪念的时刻,本文回顾和分析“深圳义工(志愿者)”的发展历程、创新特色,并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圳志愿服务的功能拓展。特别是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要求,探讨深圳义工发展和创新的趋势,提供社会各界分享。

01.改革年代“深圳义工”的发展
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重点的工作路线,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启动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同时,经过广东省委的争取,获得中央领导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支持,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创办经济特区,为中国发展“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样,“百万建筑兵奔赴深圳特区”、“百万创业者投奔深圳特区”、“百万淘金者涌进深圳特区”等成为引起全国关注和议论的现象。外商企业、港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深圳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也成为全国密切关注和分析的现象。恰恰就在这种背景下,深圳人发现不仅仅要创业致富,也需要友爱互助;不仅仅需要经济繁荣,也需要社会和睦;不仅仅需要消费享受,也需要奉献助人。这样,从19人发起志愿服务热线,到46人召开义工联成立大会,再到建设“志愿者之城”,发展成为如今拥有百万志愿者,服务项目遍布社区园区,志愿文化人人传诵和践行的社会氛围。
(一) 社会变革酝酿义务工作:1978-1988
深圳义务工作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实,从1978年的体制改革、沿海开放,就不断积累义务工作发展的基础。首先,“老宝安人”即最早的深圳人通过开放政策的支持,开始到香港澳门探亲访友,开始到外国交往交流,就接触了“社工”、“义工”等概念,也了解到外国及港澳地区通过社团发动、公众参与的社会关爱服务模式。“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接壤,有的地方仅一河之隔,有的地方是共用一条街。深港两地交往十分频繁,来往于两地的人每天达3万人以上。”这样,不论有没有使用“志愿者”、“义工”的词汇,深圳特区的人们通过与外国及港澳的交往了解并接受了“友善互助”、“助人自助”的义工精神。其次,百万内地青年“创业者”、“寻梦者”、“淘金者”涌入深圳,在寻找工作、求职谋生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表达志向和个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深圳特区,就是青年创新创造、大胆探索的“乐土”。外来青工热衷和追逐的“大家乐”,每人交五角钱就能够上台放声唱歌、大展歌喉。外来团员探索和创新的“团员证”,让流动状态也拥有团组织生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热心青年创办的“箐英议事会”,让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能够表达意愿、参与决策。闻名全国的《深圳青年报》、《深圳青年》等报刊,积极把握中国发展脉搏,积极引导青年发展追求,成为新一代人探索和创新的“喉舌”。正是这些纷繁多样、灵活多变的青年创新,为现代志愿服务、时尚义务工作在影响深圳、引入深圳、扎根深圳、提升素质等方面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公众需求萌生义务工作:1989-1995
深圳义务工作的诞生有多种原因,但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百万外来青工的关爱和服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么大规模的外来人员自发流动,为求职谋生背井离乡、远赴千里,确实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现象。特别是经济特区创办初期,劳动保障法规欠缺、企业劳务保障欠缺、社会保障服务欠缺、社区融合机制欠缺。因此,百万务工青年生活孤单的时候缺乏关心和帮助,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缺乏维护渠道,面临问题、陷入困难。这时候,一批曾经的团干部、一批受雷锋精神影响的热心人,开始考虑如何关爱和帮助百万外来青工。但是,作为沿海对外开放、外资企业众多的深圳特区,单纯倡导传统的“学雷锋、做好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迫切需要探索创新。热心青年主动了解外国的志愿服务情况,主动借鉴港澳的义务工作经验,就在1989年组建十九人的义工“热线电话”,定时接通外来青工、中学生以及其他人员的求助电话,一方面给予心理咨询、情感陪伴、生活建议等等;另一方面针对特殊问题转介给有关党政部门、管理机构,寻求社会协同的解决途径。最典型的是有一起港资企业“老板走佬(企业主逃匿)”,欠员工大半年薪酬的事件。外来工打电话求助时说到,“如果老板再不出现、再不支付薪酬,我们就砸烂工厂,再到政府上访。”义工接听电话后,一方面劝导外来青工冷静和理性,预留半个月事件让各方协调;另一方面积极联系经贸部门、劳动部门,敦促香港企业主回来深圳,通过变卖部分产品、资产的方式筹集资金,发放欠薪。这样,既劝阻了恶性群体事件,也维护了外来员工权益。从课题组调查的资料看,在1989年到1995年,深圳义工联的服务个案中,外来员工服务占70%以上,其他还有中学生服务、家庭关系服务、妇女纠纷服务、老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等。“为把学雷锋活动与为青年办实事紧密结合,青年权益部组织了50多名义工深入到特区的寮棚户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子女教育问题,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深圳义工联开展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不仅仅提供关爱和帮助,而且将求助案例、求助信息整理和分析,提供调查报告给国家部门、省市部门,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为制定和完善劳动法规、企业法规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组织推动发展义务工作:1996-2000
深圳义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获得共青团组织的统筹协调。其中,1994年、1996年,市委书记厉有为等人到义工联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义工服务在关爱帮助人民群众、构建城市安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真听取和了解一个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措施。1994年,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为“深圳义工联”安排4个编制岗位,安排每年20万元固定财政资金,支持义工组织有效开展社会服务。
并且,在1994年,义工联修改《章程》,将加入义工组织的学历要求从“大专以上”降低为“中学以上”,面向广大外来务工青年、在校中学生敞开大门,注册义工人数迅速由一百增加为近万人。义工联设有热线服务组、信箱服务组、社会调研组、青年服务组、老人服务组、残疾人服务组、病人服务组、学生服务组、法律服务组、讲师团、艺术团、社区义工服务站等。1996年,市委领导再次高度评价,“市义工联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社团,是一个充满牺牲和奉献的群体,义工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
这样,各区、镇、社区园区都提供资源、设施、场所,支持组建志愿组织、开展服务活动。张高丽同志担任深圳市委书记期间,亲自主持召开青年工作专题会议,也讨论义务工作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制度的支持;并且在春节期间参与义工开展的“青工合家欢”包饺子活动,体现党和政府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关怀和爱护。这时期,深圳团市委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大力推进义务工作发展,围绕群众利益需求、社区和谐发展开展服务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国际理念丰富义务工作:2001-2010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也引起了外国及港澳地区的关注。2001年,联合国开展“国际志愿者年”活动的时候,团中央、商务部联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北京、深圳等四个城市举办“国际志愿者节”活动,既吸收世界各国的志愿服务文化理念,也面向国际传播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深圳的志愿组织骨干,还有很多新参加服务的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了解到志愿服务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时尚,也是各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就开阔视野、开阔思路。
这期间,深圳市主动与国际青年公益组织合作,参与“世界青年服务日”活动,并成为在中国落地的承办方。借助每年的“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以及深圳义工20周年纪念等举办“国际义工论坛”,邀请联合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专家学者、志愿组织领袖前来讨论交流,提出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方向。
这样,国际社会和国际公益领域倡导的“四个理念”,即:1、公平。2、融合。3、增能。4、可持续。这些理念既影响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战略和规划,也影响深圳志愿者的意愿和心态,引起深圳义工联的关注和重视。
(五)政策支持壮大义务工作:2011-2017
深圳市获得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契机,积极筹备大运会志愿服务,成为推动城市志愿文化发展的新动力。“2011年,深圳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志愿服务组织和阵地网络,并逐步实现了‘制度化推进、社会化动员、专业化发展、信息化支撑、国际化特色’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当前,深圳正在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志愿者之城”3.0版本,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50多万,比2011年翻了两番,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3%,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深圳志愿服务工作将以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谋划新任务、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志愿服务国际合作、围绕城市质量提升参与深圳社会治理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加强自身规范建设等5项重点工作,努力在新时代拿出新作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突破。
深圳市是从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城市,公益组织发展和活跃的过程中,吸引了国际国内的许多组织和个人前来聚集。特别是深圳国际慈善公益学院的建立、全国“慈展会”的举办,在吸引党政背景慈善组织交流的同时,也吸引大量民间组织、境外组织的人士聚集,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为此,各级党委特别是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探索和尝试“党建+”的方式,与各种慈善机构、公益组织、社工机构、志愿社团进行合作,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进行政治引导、思想引导。
(六)专业支持提升义务工作:2018——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圳志愿服务沿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道路继续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希望“志愿者继续发扬贴近基层、贴近市民的特色优势,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让城市因志愿服务而更加美丽,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通过建立专业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志愿服务组织的方式,吸引和鼓励医生、律师、教师、艺术家、创意人士等参加志愿服务组织,既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更高价值的服务,也为志愿组织提供创意策划、管理咨询、督导评估等专业服务。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艺术人才、创新人才、研究人才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为实现“智慧志愿服务、技术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信息志愿服务、资源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服务提供支持,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调查发现,专业志愿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来自长期坚持专门服务的志愿者,包括助老、助残、助学、环保、应急等领域的志愿者等等。这些志愿者来源广泛,包括司机、服务员、居民、水电工、销售员等等,他们心无旁骛、专心服务,在长期专注一项或两项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再经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考取专业服务资格证,逐渐成为优秀的专业志愿者。这是志愿服务专业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值得广大志愿者学习和仿效的对象。深圳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逐渐实现精准帮助社会人群特别是困难人群的目标。
02.开放时代“深圳义工”的创新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的“窗口”,在引进和学习国际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不断创新志愿组织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活动方式,为内地省市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一)率先探索学雷锋运动的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拥有非常好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传统,通过乐于助人、助人为乐的文化传播,创造友善互助、友爱共享的社会氛围。但是,面对改革开放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如何丰富“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如何发挥引领青年、陶冶青年的积极作用,迫切需要探索创新。1990年深圳团市委的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引导青年“看到学雷锋有助于建立社会文明风气、有助于个人成才、做好本职工作、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引导团员青年参与义工服务、体验助人自助,感受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雷锋、做好事”,既能够帮助社会人群、帮助有困难的人群;也能够让自己获得快乐、充实、成长,在志愿服务中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这样,“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新时期赋予新内涵、新魅力。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地兴起的志愿服务热潮,成为新时期城市文明的亮点,城市新时期社区生活的热点。特别是深圳特区,通过“志愿者”、“义工”的身影,不仅让居民、务工青年看到“新雷锋”的影响力,也让外国人士、港澳同胞了解“新雷锋”的特色,理解中国志愿服务的鲜明特色。
(二)率先吸收外国及港澳义务工作的经验
我们经常说,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的时候要关注“南腔北调”。“北调”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风格志愿服务,就是在继承“学雷锋、做好事”传统基础上,融入国际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南腔”就是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南方风格志愿服务,就是在大胆引进香港、澳门义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内地学雷锋传统,不断融合发展。深圳积极主动借鉴港澳义工经验,结合内地国情进行融合创新,创造丰富的经验。“深圳义务工作的兴起,是人们在文化开放中吸收了国外、中国港澳地区人道主义精神的因素,力求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有人性、更加和谐。”
特别是“志愿服务”与“义务工作”的不同说法,就体现出开放的特色和影响。“志愿服务或义务工作都来源于英文的Volunteer Service,从本质上说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跟人实践和经历,在不为物质保持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然而,深圳等珠江三角洲的实践,分别接受‘志愿服务’或‘义务工作’的提法后,就从概念理解的分歧到出现工作思维差异、服务行为差异。”
应该说,深圳义务工作更多注重人性化、生活化的服务,更加注重“尊重个性”和“助人自助”。这样,对于内地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逐渐减少“行政干预”、逐渐减少“千篇一律”;走向社会化和多样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率先成立依法登记注册的义工社团
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四个第一”,是标志性事件。1983年北京大栅栏诞生第一个“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1987年广州诞生第一个“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1989年天津新兴街道诞生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队”;1990年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注册“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与前面几个志愿服务项目或团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深圳义工联主动前往民政局登记注册,开启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注册、合法活动的先河。“据资深义工的介绍,1989年恰巧当时负责筹建‘义工联’及秘书处的几位骨干,都是大学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主动前往民政局注册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合法而独立’的服务权利。”
从深圳市1990年注册全国第一个依法成立的志愿服务社团,到1994年共青团中央注册成立第一个全国性志愿服务社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再到近年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华志愿者协会等成立,全国形成国家级志愿服务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省市多样化志愿服务社团,县区丰富性志愿服务机构的社会组织体系,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和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率先倡导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义工理念
深圳市创办义工服务热线、成立一个服务社团的时候,就发出“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呼吁,这不同于原来正统观念中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牺牲观念,而是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将利他与利己相结合的心理需求。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对于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两种动力:一是人民自己摆脱了生活困境、获得舒适生活之后,产生感恩的心理,愿意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二是人们经济条件好了,就有资金资源、实践资源、精力资源去帮助社会和他人。”
据传说,义工联倡导“助人自助”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到香港的时候,看到有社工的职业服务,也有义工的义务服务,同时看到“助人自助”的口号,觉得非常好,就应用在深圳义务工作的理念之中。最初,香港社工发现以后就提出,“助人自助”是社工理念,不是义工理念。然而,经过深圳义工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创新,外国及香港的社工都感觉将“助人自助”应用于志愿服务,是很有价值的延伸发展。即义工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己的素质提升与生活发展,成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所以,从深圳到广州、武汉、杭州、成都,再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助人自助”既运用在社工职业服务,寓意是社工帮助服务对象“赋权”、“增能”,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生活发展的能力;也运用在志愿者的义务服务,寓意是志愿者在关爱和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内心充实和素质发展。
(五)率先建立五星级义工的回馈激励机制
我国原来的“学雷锋、做好事”以及其他关爱互助的服务,注重政治荣誉和政府表彰,缺乏社团荣誉、民间认同。深圳义工联成立之后,借鉴外国及港澳的义工表彰类型,率先设立了“五星义工”激励机制,逐渐被全国各地区学习和参考。1996年的《深圳义工联(志愿者)简介》介绍,“义工嘉奖包括内部晋升和公开表彰两方面。内部晋升是根据义工服务年限、时间及表现,由普通义工晋升为‘星级义工’,星级最低为一星,最高为五星。公开表彰是指一年一度的优秀义工表彰和其他表彰。”
这种一星、二星直至五星级的义工人员认可机制,不需要专门的上级部门或机构进行评选,而是只要等级的一个服务时数达到要求,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达到要求,就能够获得志愿组织的认定。这样,志愿者对于自己的服务及其荣誉有主动性、有自主权,愿意通过积极的关爱服务获得社团荣誉。调查组接触各类志愿者的时候,有些人经常非常自豪地说,“我是五星级义工。”在此基础上,深圳市还开展“百优义工”评奖,获得荣誉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申请入户;还开展最高荣誉优秀义工“市长奖”,表彰做出卓越贡献的志愿者。
目前,深圳市逐渐形成以“星级义工”激励为基础,优秀义工表彰为途径,推送各类荣誉参评为机会(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团员等)的志愿者奖励体系,对广大志愿者具有激励和保障作用。
(六)率先构建现代化城市义务工作的体系
深圳市在三十多年发展志愿服务、推广关爱互助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党政统筹、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发展体系。2011年印发的《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提出,“组织建设更加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志愿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代行企业基本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发展一批从事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组织。”
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领导小组有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第一任组长是王荣书记,第二任组长是马兴瑞书记,第三任组长是王伟中书记,成员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在团市委。按照“志愿者之城”建设规划的要求,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并且开展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监测“志愿者之城”建设指标的落实情况,提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需要,制定适合本区的“志愿之区”建设规划,如宝安区注重“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盐田区探索“志愿服务岗位化”的设置,罗湖区提出“志愿者之城先行区”建设目标,龙岗区提出“志愿者先锋城区”的目标,出台系统性、可操作的志愿服务政策措施。2015年2.0版“志愿者之城”建设《意见》加强规范建设、阵地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致力于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更好地帮助社会人群。
03.新时代“深圳义工”的功能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服务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此,深圳义工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不仅为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新贡献,也在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做出贡献。
第一、服务社群,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深圳市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外资企业、港资企业兴办的时候,就面临“党旗能够打多久”、“团旗能够打多久”的问题。但是,深圳党团组织通过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团的建设新路径解决难题、创造佳绩。如今,面对世界各国生活、文化的影响,面对网络时代国际思潮的冲击,深圳市积极发展志愿服务,鼓励党团员争当义工、服务社群,通过每一个党团员义工的关爱奉献,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扩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党团员志愿者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全社会洋溢爱的阳光、爱的温暖,在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心中播撒爱的种子。”
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党团支持志愿组织开展关爱服务,为有困难的居民、外来人员提供温暖、提供帮助,大量获得帮助和服务的人群产生感激之情;也知道志愿者是在党的支持下开展服务活动的,就增强对党组织的亲近感、信赖感。另一方面,90后、00后的青少年对于传统单一的政治教育有疏离感,不太愿意接受。但是他们愿意参与时尚生活中的志愿服务,在关爱帮助他人的时候获得思想提升、情感充实。这时候,党团组织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就吸引大批90后、00后的青少年参与,也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成长,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
深圳市宝安区大力探索“党建+服务”的模式,创造党建引领公益志愿服务的路径,为引导群众的思想发展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成长积累成功经验。可见,新时代深圳义工成为结社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二、服务新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深圳市是“创业之城”、“创新之城”、“创意之城”。志愿组织积极探索为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方式。深圳积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踊跃参与全国“双创周”和深圳国际创客周活动,承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深港青年创客营等项目,通过赛事发掘、活动聚拢等方式,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现场观摩和创新体验,吸引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青年创业人才。
一方面,志愿组织配合党政部门、群团组织,邀请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信息产业新秀等,担任青年创业就业的义工导师,义务提供咨询和辅导,帮助青年解决创业困难、拓展营销市场。另一方面,志愿组织积极探索“公益创业”、“社会企业”的途径,鼓励部分义工骨干、义工团队通过运用创业、经营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困难群众,从而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道路。这样,“深圳义工”逐渐成为富有活力、不断创新的品牌,在坚持“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同时,主动借鉴和吸收创业创新的方式方法,开拓公益志愿服务的新天地、新空间。
第三、服务需求,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深圳义工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和要求,就是升华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城市,深圳具有“社区”与“园区”并存的特点。“社区”是本地居民、新移民共同生活的场所;“园区”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和生活的场所。这些地方特别需要推广邻里守望志愿服务。
邻里守望“以社区为主要场所,传承了中国‘邻里互助’文化传统,对接了群众服务需求,具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鲜明特征,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特色品牌和发展路径。”
目前,“深圳义工”的关爱服务向三个领域延伸:一是向公共服务场所延伸。在广场、火车站、汽车站、交通要道、大型医院、公共服务窗口等设立“志愿U站”,鼓励义工根据群众的需要提供临时性、有效性服务,解决细小问题、提供各类方便。二是向社区园区延伸,不仅仅在社区为老人、残疾人、妇女等提供帮助,而且针对园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提供关爱和帮助。三是向专业领域延伸,进入学校、企业、机构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调节等服务,帮助对象解决焦虑、浮躁、担忧、恐惧等问题,逐步改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银行女经济师报名做义工,填表是说道:“因为我有慈祥的双亲,所以,我希望天下的老人安度晚年;因为我有过快乐的童年,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儿童都幸福快乐;因为我有美满的家庭,所以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因为我有一份安定的工作,所以我希望我的同龄人都能安居乐业,为了报答生活对我的厚爱,我要为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尽一点微薄之力。”
直至今日,这种“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让社会生活更温暖”的朴素愿望,仍然是深圳志愿者参与服务、帮助他人的基本动机,也就是构成城市美好幸福的重要基础。
第四、服务社区,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深圳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基础上,新时代再次“先行先试”。“深圳义工”就成为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吸引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径。深圳立足全市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聚焦现实“痛点”和“热点”,吸引专业志愿者深度参与社会治理,让志愿者走向社会事务的“中心舞台”,大大提升了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原来团员青年、务工人员、社区居民作为志愿服务主体的同时,深圳市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的“新兴力量”,通过吸引机关干部、企业高管、科技人才、创意精英、自由职业人士等参加义工组织,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促进志愿组织焕发生机活力。
2015年12月印发的《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者之城”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法人注册工作,重点培育和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出台鼓励行业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力争专业志愿者队伍达到1000支以上。”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工作,深圳市率先推广“义工河长”制度,吸引和鼓励志愿者成为常态化“治水服务”、“环保服务”的活跃力量。共青团深圳市委书记刘广阳介绍,2018年6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是全国首次由群团组织共青团发起的护河治水专业志愿服务论坛,对推动志愿服务参与护河治水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论坛通过汇聚国内外专家智库、公益领袖、各界代表,携手构建护河治水志愿服务生态公益网络,具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专业性强。此次论坛,将打破地域界限,邀请国内外有着丰富经验的治水专家,就全球水资源保护及城市环保的趋势与经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河长制的战略构想、深圳市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路径等方面进行重点阐释,让广大市民群众能够快速了解当前国内外护河治水的整体情况。二是参与面广。三是落地成果令人期待。这种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河流治理”、“空气治理”、“环境治理”、“生态治理”等,让社区和园区的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奉献、共同出力、共享成果,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途径。
第五、服务战略,塑造城市国际形象
深圳市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在改革开放中跨越,从21世纪初期就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理念。马洪同志专门提出,“我们还应将随着建设成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要进一步发展深圳多元性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理念,使其更具有原创性、基础性、精英性和国际性。要鼓励居住人口的多元化,实现人力资本的国际化,从根本上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
"深圳义工”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既对国内各地区开放,也对世界各国开放。深圳“大力宣传‘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素质志愿理念,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对城市的认同感。”这样,不论是原住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不论是中国人还是世界各国人员,来了深圳都感觉是“家”、“家园”;来了深圳都乐意做“义工”、“志愿者”。为了适应国际化城市建设, 共青团深圳市委、深圳市外办印发的《关于组建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方案》提出,“围绕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分阶段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固化相关成果,初步形成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队伍的品牌化、社区化、常态化、规范化机制。”
通过建立机制、提供支持,鼓励来自欧美国家、亚太地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参加义工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为“美丽深圳”、“幸福家园”、“美好生活”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增强各国人群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建设和享受深圳的点滴进步、细微变化。目前,“全世界知道中国有深圳(特区),全世界知道深圳有义工(志愿者)”成为一种现象,也成为深圳面向世界各国的“亮丽名片”。在中国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带一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深圳义工”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国际服务,扩大国际影响,塑造国际形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