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关系~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

本文已在《青年发展论坛》刊登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认真梳理并把握十大关系,即先锋与响应、创新与传承、文化与行动、组织与项目、社区与农村、奉献与回馈、助人与育人、专业与普及、青年与全民、中国与国际等关系。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要发挥思想敏锐、创造性强、热情高涨、兴趣广泛的年龄特点,为志愿服务增添活力、增添魅力;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要弘扬党的宗旨、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青年志愿者要注重“助人”与“育人”双功能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关爱和帮助社会人群的时候,通过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自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关 键 词】 青年;志愿服务;创新;育人;关系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组织党建特点与功能强化机制研究”(18BKS107)阶段性成果。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探索创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83年北京大栅栏街道“综合包户”志愿服务,1987年广州“手拉手”青春热线志愿服务,1990年深圳义工联成立等,团员青年都是主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1993年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关爱服务,为社区农村的扶贫助困、民生改善、治理创新、环境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今,志愿服务呈现“从青年到社会、从青年到全民”的趋势,各阶层、各年龄的人群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壮大力量、不断扩大影响,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高尚事业。

2019年,习近平同志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1] 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如何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如何创新,就引起广泛的思考。陆士桢教授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中分析,“从个体和社会双重角度,我们可以对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确立三个功能定位:第一,它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第二,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推动道德水平的提升;第三,它是社会活力的体现,适应当代人的内在发展需求。”[2]我们回顾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展望青年志愿服务的未来前景,认为有十大关系需要重新进行梳理,进行探究,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激发创新的动力。


01.先锋与响应

从国家的层面看,青年志愿服务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响应”。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中做出贡献。这一传统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体现出来。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建国初期的“青年义务劳动”“青年突击队”等就具有志愿服务的雏形。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志愿者响应党的号召,在大型国际赛会、扶贫攻坚工作、国际友好交往等方面创造了“赛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援外志愿服务”“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等品牌。另一方面是“先锋”。即发挥青年志愿者的创造活力,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率先探索、率先实验的功能。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3]在这里,总书记重申了青年作为“先锋力量”的作用,值得认真学习和思考。其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等多次提到青年的“先锋”作用。“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山新平乡第九合作社青年突击队事迹的按语中,提到青年‘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的‘四最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亮丽特色。”[4] 然而,后来一段时期较少提及青年的“先锋力量”。特别是有些部门和地区,认为现在强调党员是“先锋”,就不好再说青年是“先锋”。然而,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领导人关于青年“先锋”作用的论述,可以看到具有特定的含义。党员“先锋”是体现在发挥先锋示范作用;青年“先锋”是体现在率先探索创新,为党组织提供探索实验的经验。这样,青年志愿服务在“响应”和“先锋”两个方面的功能都需要大力倡导,努力实现。

我们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看到,志愿者中接近半数是通过党政系统、工青妇组织、志愿服务行业协会的号召和激励,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这其中大多数青年尤其是团员青年,他们既积极响应党团组织的号召,在社会关爱和社会治理中奉献青春、奉献力量,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敢于面向未来,积极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为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提供参考借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创造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品牌,后来都吸纳到党的决策之中,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志愿者要进一步发挥“先锋力量”的作用,率先顺应社会发展变革和群众生活变化的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服务项目、不断积累新的服务经验,为党和国家提供参考借鉴,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贡献。


02.创新与传承

青年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群体,在志愿服务的发展中体现出探索和创新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青年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延续中将志愿服务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俗特色延伸到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笔者在《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中分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志愿精神强调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等级、不分亲疏,只要是人就需要关爱和帮助,只要是生命就需要关爱和帮助。”[5]因此,在青年志愿服务中创新与传承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青年志愿者的创新体现在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和群众需求多变化的特点,不断发挥创意,设计和实施具有新颖、时尚、活泼、引领特色的服务。从探索新时代新思想富有魅力的传播,到为社区、农村提供灵活多样的活动,推动城乡志愿服务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特别是青年志愿者将北京奥运会的“微笑北京”“微笑圈”、广州亚运会的“一起来、更精彩”“志愿彩”、深圳大运会的“志愿U站”等转化为常态化的社区、农村服务项目,以“青年汇”“亲青家园”“四点半课堂”“七彩课堂”等拓展服务领域。这样,国际元素、时尚特色、创新魅力就融合在青年志愿服务之中,为社会生活带来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青年志愿者的创新,为社会各类志愿组织提供探索和参考,很多“青字号”的品牌不断拓展成为社会服务的亮丽品牌;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延伸到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领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元素之一,发挥更加广泛的积极作用。


03.文化与行动

青年志愿者既有传播志愿精神的责任,也有推进志愿行动的责任。我们判断一项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价值,不仅仅考虑服务对象和服务成果;也考虑服务过程中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积极作用。钱理群先生在《论志愿者文化》一书中说道,“其实,我之所以重视青年重要作用行动,就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年轻人联合起来,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重建价值理想,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的行动。”[6] 如今,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文化的内涵,理解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既有党的宗旨指导,也有雷锋精神的传承;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也有世界优秀文化感染。

从调查数据看,志愿者认为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参与志愿服务具有影响的占92.52%,其中认为有强烈影响的占45.62%。在青年志愿者中,这种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发挥中华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志愿服务发展和丰富的想法日趋普遍。近年来,随着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的加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弘扬,青年志愿者也更加关注和重视将党的理念和文化作为指导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源泉,包括对青年志愿者思想文化的引领,在志愿服务中体现党的关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与此同时,青年志愿者非常注重行动的价值,在热情和积极参与关爱帮助他人、关心服务社会的行动中,体现青年的爱心奉献,为社会群体做出贡献。从参与奥运会、亚运会或大型国际赛会的志愿行动,到“西部计划”“支教团”深入山区农村的志愿行动,从青年到老挝、塞舌尔等国家的援外志愿服务到青年深入老人、残疾人、困难人士群体的贴心服务,都通过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行动,关爱和帮助社会人群,逐渐改善社会风气。


04.组织与项目

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两个路径:一是“体系、组织、项目”的发展路径;二是“项目、组织、体系”的发展路径。青年志愿服务在这两个方面都创造了经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很多情形下是第一种路径,即党政部门颁发发展志愿服务的政策文件,推动各行各业重视志愿服务,逐渐培育活跃的志愿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如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就是通过征集和评审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进一步推动不同地区构建志愿服务发展体系。

不论是哪个路径,都可以看到青年志愿服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逐渐成为吸引全社会关注、吸引全社会参与的高尚事业。这一特点,与全球发展趋势具有共同之处。美国学者萨拉蒙在《全球公民社会 — —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开篇就说道,“世界正在兴起‘全球结社革命’,在全球各个角落,有组织的私人志愿活动风起云涌。这是诸多因素作用的产物:新的通信技术,大众对更多机会的大量需求,对市场和政府在处理当今交错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力的不满,外部援助的出现等等。” [7]不论什么类型的公益机构、志愿组织,都是通过提供适应公众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状况的服务,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从调查数据看,志愿组织开展的文明倡导、便民利民、环境保护、社区营造等服务项目最受欢迎,志愿者乐于参加,群众反响很好。由此可见,青年志愿组织的生命力在于项目创新与发展,即通过深入了解城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需求,设计和实施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服务项目,为组织赢得发展基础、发展资源、发展空间、发展网络。另一方面,青年志愿组织的能力提升,又有助于创造更多更好的项目,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服务,为社会关爱和社会治理做出贡献。所以,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与项目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新时代都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05.社区与农村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早期,较多是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与专项行动志愿服务,伴随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注重面向社区与农村的志愿服务。但是,在两者之间的选择和推动力度有所不同,也不断变化。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扶贫支教志愿服务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等,着重面向山区支教、农村发展、留守儿童等开展关爱和帮助的专项服务活动。如今则进一步拓展领域,面向城市社区探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划”,鼓励青年志愿者深入邻近的社区,为群众提供长期性、日常化的关爱和帮助。特别是面临社区转型和社区治理的关键时期,青年志愿者的社区服务项目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我们认为,青年志愿者针对社区和农村的服务,不是“非此即彼”“两者选一”的关系,而是分别推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十年前,笔者在《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一书中分析,“农村志愿服务已经产生并且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政府重视不足、资源支持不足、组织建设滞后、评估激励缺乏,使得农村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受到影响,农村志愿服务的普及进程不够快,服务群众需求方面受到较大制约。[8] ”

所以,通过近20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等,不仅仅为山区农村的农民及其子女提供关爱帮助,而且传播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在农村村民及青少年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如今,积极拓展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计划,为社区扶贫济困、扶老爱幼、民生改善、惠民利民、治理成效、生态环境等提供各种帮助,就有利于解决社区生活中“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区群众追求和谐环境与美好生活。同时,青年志愿者可以将社区服务的资源,作为农村城市化地区的参考借鉴;也可以将山区农村服务的资源,作为城市社区生态生活丰富的元素,从而促进城乡联系和城乡融合。


06.奉献与回馈

由青年志愿者率先倡导,逐渐成为中国志愿精神核心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元素,在大家最初的理解中都特别关注和重视“奉献”的特征。安国启在《志愿行动在中国 —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一书中分析,“青年志愿者行动发扬了这一崇高的精神价值,并将其付诸实践,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社会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办实事、解忧愁、献爱心。” [9]也就是说,更多强调青年志愿者通过服务带给他人帮助、带给社会帮助。然而,从多年来的志愿者动机调查看,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又是多样化的。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看,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既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动机,也有增加见识、锻炼能力的动机,甚至还有结交朋友等动机。这样,很难用单一的“利他动机”或“利己动机”进行区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为此,新生代倡导和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时候,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引导90后、00后青年乐意将祖国需要、社会需要、他人需要放在首位,通过奉献爱心和时间,贡献知识和精力,对改善社会环境、改善他人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尊重新生代青年的自我需求,善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大回馈和激励的元素,让青年感觉自己的奉献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得社会的回报,就具有更大的奉献热情和服务热情。其实,青年的经济发展能力较强、创造生活能力较强,他们对于参加志愿服务的回馈,更多不是要求物质回报,而是希望获得精神的充实和社会的激励,特别是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07.助人与育人

志愿服务的助人与育人“双功能”是近年来关注较多、研究较多的课题。过去一段时间,较多强调青年志愿服务的助人功能,认为青年志愿者主要是发挥自己的爱心和能力,为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青年期是处于成长和成熟的阶段,参与志愿服务更要关注对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情感、心理、能力等等的助益。陶倩教授在《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培养研究》一书中分析,“情感体验在志愿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其对知与行的内化调节作用上。只有通过内化调节作用,才能促使个体掌握志愿知识,实现志愿动机,发挥志愿意志,践履志愿行为。” [10]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归纳青年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接触社会、见识社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认识,减少幼稚和片面的认知,获得比较客观、比较理性的认知。二是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接触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既体验人生的复杂性、丰富性,也感受特殊群体坚强生活的意志和毅力,从而提高自己面对社会坚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三是青年在关爱和帮助服务对象后,获得对象的感激,获得社会的赞许,就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新价值,提高思想境界。四是青年在志愿服务团队的交往中,接触善良的志愿者、高尚的志愿者,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水平,更加乐意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奉献。青年志愿者这些一点一滴的感触、转变和成长,就有利于逐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个性完善的人。


08.专业及普及

志愿服务中“专业”与“普及”的关系,也是困扰青年志愿者及其组织的问题。从最原本的意义看,志愿服务就是提供任何人释放善意、体现爱心、随手助人、帮助社会的机会,所以应该是“没有门槛”或者“门槛很低”的。只要是不违法,有热心就可以做随手公益、随手志愿。但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临“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青年志愿者发挥专业水平、发挥专业能力,而不能停留在浅层次、低水平的服务。

这样,大众志愿者的普通性和骨干志愿者的专业性,都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需要的资源。魏娜教授在《志愿服务概论》一书中提出,“志愿者骨干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技能还应当重点提升关键思维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1]”特别是最近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向社区、乡村深入推广的时候,就更加需要青年志愿者发挥专业性,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看,青年志愿者一方面对于扩大全民参与、壮大志愿力量有更多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期待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成效,有效帮助社会人群。我们认为,提高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有多种途径:一是吸引更多的青年专业人才参加志愿服务。目前,一些青年人才对志愿服务有误解,认为仅仅是“扫大街、看老人、作表演”的低水平徘徊,缺乏参与服务的意愿。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要开发更多创意性、专业性的服务项目,让青年人才受到吸引激励、能够发挥才能,从而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二是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成员的水平。如今的青年志愿者构成,较多是大学生和青年员工,需要通过培训和辅导,引导他们发挥兴趣和特长,形成具有特色和实效的长期性服务项目,不断做深做好。这样,经过不断努力,让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在关爱和帮助社会人群的服务中取得更大的成效,真正促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9.青年与全民

青年要在志愿服务发展中率先探索、率先推动,同时要吸引和带动各个年龄群体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逐渐壮大志愿服务力量,繁荣志愿服务事业。笔者在《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到社会》一文中分析,“共青团率先发起,团员青年率先参与的志愿服务事业,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和应用国家与地方‘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12]

一方面,社会各年龄群体、各阶层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壮大爱心服务的力量,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要在全民参与的大背景下,继续发挥创新和引领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挥青年的敏锐性,捕捉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网络发达、传播快速的时代,及时捕捉和吸取最新的公益信息、服务动态,通过借鉴、取舍、融合,创造富有新颖特色、生机活力的服务项目。二是发挥青年的活跃性,为社区、农村的志愿团体策划服务、优化服务,提高志愿服务项目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有知识、有创意,深入城乡为居民志愿组织、村民志愿组织提供帮助,丰富服务项目。三是发挥青年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各阶层、各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帮助做好服务过程的协调与保障工作,促使志愿服务能够有序推进,扎扎实实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因此,当全民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的时候,青年志愿者既能够进一步创新探索,也能够成为协调支持的活跃力量。


10.中国与世界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最先与世界交流和合作的力量,现在也成为最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力量。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从1995年成立之后,就积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接洽,探寻参与国际合作服务的途径。2001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联合国在中国开展“国际志愿者年”“国际志愿者日”的合作组织,将国际志愿服务的理念、文化、经验等等引进来,让更多的中国各级政府了解,让中国各类民众了解。进入21世纪,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援外服务计划”,每年派遣青年志愿者到亚洲、非洲等国家进行志愿服务,为教育、卫生、科技、农业等等作出贡献。张强教授等在《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发展报告》中分析,“志愿服务‘走出去’作为跨国界的国际性活动,在推进民间外交、创新对外援助模式、参与全球治理、协助中资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3]

近年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推进“金砖国家”合作发展、“上合组织”合作发展、“东盟”国家合作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既有“引进来”即邀请外国、港澳台的志愿者前来交流合作,为各地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新视野、新经验;也有“走出去”,即青年志愿者到世界各国参与交流、参与服务,传播中华志愿服务的特色和魅力。

因此,青年志愿者的“中国服务”与“世界服务”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做好国内服务的基础上,为世界和平发展、扶贫济困做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十大关系,选择创新发展的正确路径。这样,青年志愿服务就能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创新、继续前行,做出新贡献、成就新事业。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EB/OL]. [2019-7-24]

[2]陆士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4.

[3]新华网.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9-4-30].

[4]谭建光.中国青年轨迹:从“四最精神”到“四最志愿”[J].中国青年研究,2017(3).

[5]谭建光.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6]钱理群.论志愿者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338.

[7][美]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 — —非营利部门的国际指数[M].陈一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8]谭建光.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9]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 —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7.

[10]陶倩.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99.

[11]魏娜.志愿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20.

[12]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到社会[J].中国青年研究,2018(4).

[13]张强,齐从鹏.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发展报告[A]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编著.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22.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