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实践六村”激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贵州省龙里县洗马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微调查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洗马镇,原来是地处偏远、发展落后的乡镇。2018年以前,在州和县的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生态环保等各项工作指标排名中长期居于倒数第一、二名的落后位置。2019年以来,通过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激励乡村社区群众参与“山歌伴飞新思想”“萤火虫”“擂台赛”等志愿服务,特别是推进“实践村庄”的建设,从振奋精神状态到治理脏乱差环境,从关爱互助服务到投身乡村振兴的拼搏奋进,一举改变停滞落后状态。按照当地干部群众的说法是“十年落后,一年翻身,三年领先”,迄今为止连续三年(2019、2020、2021)获得全县各项工作指标排名在前列的第一或第二位。为了深入调查了解洗马镇文明实践发展状况,我们分别在2019年3月、2020年1月、2021年10月前往考察,与镇委书记、镇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交流沟通,与志愿者骨干交流沟通;同时,深入十多个村寨进行实地调查,倾听村党支书、村民小组长的介绍,听取村寨群众的心声,在此基础上撰写微调查报告,提供各地区交流分享。

一、山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三步曲”

调查发现,“实践六村”的发展变化,与龙里县及洗马镇开展文明实践“三步曲”有密切的关系,即山歌伴飞、萤火虫、擂台赛等。为此,我们着重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三步曲”的重要作用及其发挥实效。

第一,山歌伴飞—新思想“飞入寻常家”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线,就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那么,面向山区农村、面对少数民族群众,怎样才能够将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新措施等灵活多样、丰富生动地传播推广,实现“打通最后一公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龙里县及洗马镇的党员干部经过探索和总结,就采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山歌传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是县里、镇里的党员志愿者、学校志愿者等前来洗马镇,将编写的新时代山歌传颂给乡村群众,带来文化启迪和文艺享受。另一方面,鼓励和发动村寨群众尤其是布依族、苗族群众编写少数民族山歌,并将新时代新思想的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口口相传,达到家喻户晓的传播效果。我到哪旁社区调查结束,临走的时候,印苗族妇女就围成圈,用苗族语言唱起欢快的山歌。旁边的驻村第一书记告诉我,这是印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欢迎尊贵客人的歌舞,其中也将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的内容糅合在歌词里面了。驻村书记一句句翻译给我听,确实很生动、很活泼地传播了思想理论。这样,“干部唱给村民听、党员唱给群众听、老人唱给儿孙听、妇女唱给客人听”,让山歌伴飞新思想流传广泛、影响广泛,启迪山乡各族群众的思想。

第二,萤火虫—党的关怀进入“千家万户”

龙里县及洗马镇的萤火虫志愿服务,发展出“萤火虫”党员志愿服务队。这里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前两年,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要求党员干部都结对的贫困村,入户调查了解贫困情况、改变情况等等。县镇推动这项工作的时候遇到困难。贫困户对于这种专门入户调查的方式不太接受,具有抵触情绪,认为是干部不信任群众。因此,县委县政府就考虑用更有利于服务群众、接近群众的方式方法。恰巧,龙里县醒狮子镇流传一个民间故事,有一个村的小学生要到镇里上学,早出晚归走山路,非常辛苦,也很不安全。这时候,部分热心的村民就自发组织起来,轮流用自家的车(小货车、小面包车)等接送村里的学生。每天轮班,坚持下来。因为傍晚放学的时候,天色黄昏,接送的村民为了让孩子们看清楚停车的位置,就打亮车尾灯。孩子们看到车尾灯就说“萤火虫来了,好人来了。”于是,在醒狮镇、洗马镇等地方,说志愿者或者好人就用“萤火虫”比喻。县和镇里就借鉴“萤火虫”的案例,开展党员志愿者深入山区农村,关爱帮助贫困户,同时在沟通聊天的时候掌握发展变化情况。洗马镇不断丰富萤火虫志愿服务队的内容,从联系和关爱特殊困难村民,到建立网格服务,实行“联户长“服务,围绕群众需要的点点滴滴服务,提供关怀和温暖。在此基础上,洗马镇由基层党员、驻村干部、村民组长、退役军人、乡贤寨老、能人巧匠、离退职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等组成的基层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队,并从中择优选拔联户长织牢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建立长期跟踪了解群众需求、持续提供帮助服务的机制。

第三,擂台赛—群众“比学赶帮”看成效

我们在与几任洗马镇领导交流沟通的时候了解到,文明实践“擂台赛”就是村寨群众“打翻身仗”的创造。由于2018年以前,多次乡村治理、环境改造的排名,洗马镇都落在全州、全县的倒数名次,干部深入乡村进行发动、动员,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候,结合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推进,受到“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等的启发,镇村干部就深入村村寨寨,与热心的群众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村民认为最重要是每家每户做好“自家门前”的清理、整治,形成“人比人、户比户、村比村”的热潮,大家不好意思继续“脏乱差”,就会争先恐后参与乡村治理和环境整治了。镇委镇政府因势利导,每个季度开展全镇14个社区、农村的“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志愿助力乡村振兴” 擂台赛,组织各村干部相互考察、相互比拼,逐渐建设美丽村寨、生态环境。并且,趁热打铁掀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擂台赛”,鼓励各村寨结合本村实际、群众需求发展种植、养殖、蜡染、刺绣、版画等产业,壮大村庄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经济收入。龙里县总结推广洗马镇的“擂台赛”经验,面向全县开展“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大比武”,将各项工作整合起来、一起发力,取得可喜的成效。

调查发现,在中央和省、州的推动下,在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下,洗马镇推动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山歌伴飞、萤火虫、擂台赛”三步曲,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生机活力,建设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值得关注和重视。

二、村村寨寨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

洗马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根据各村寨的特殊和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小村”建设的路径,目前形成“实践六村”的典型案例。

第一,平坡村:打起鼓来干起活

平坡村是镇里最偏远的苗族村寨,其中打朗寨更是处于“鸡鸣四县”的交界地区,原来属于极度贫困、环境脏乱的寨子。特别是长期以来,有些村民养成“等靠要”的心态,什么事情都向政府伸手,向干部讨要。因此,在开展文明实践“擂台赛”的初期,镇干部前来发动、动员,也碰了钉子。后来,打朗寨群众自己议论的时候,有人提出“其他村都搞‘擂台赛’,我们不搞就落后丢脸,太难看了。”于是,村民小组长打电话给镇干部,主动申请开展“擂台赛”。寨子中原来有一个洼地,十几年乱扔垃圾、乱倒淤泥,成为“晴天臭味熏人,雨天脏水横流”的地方。文明实践“擂台赛”中,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捐物,一方面铲除垃圾淤泥、平整土地;另一方面建设广场、砌墙绘画。10天时间就建成整洁美丽的民族文化展示广场。同时,苗寨中有些苗画、蜡染的能人,就将村寨变化、环境改造的事迹画成壁画、创造作品,通过网络、抖音的推广,吸引各地关注,还推进了苗族民俗产品的销售。我三次到洗马镇调查辅导,其中两次到了这个“鸡鸣四县、最为偏远”的平坡村打朗寨。镇领导告诉我,自从打朗寨治理“脏乱差”、建设美丽乡村之后,村民就非常欢迎领导、专家、客人前去参观考察,认为是对他们苗族人辛勤和创造的肯定。我每次去的时候,都看都打朗寨的村民一边打鼓一边干活,一边唱歌一边干活、一边嬉闹一边干活。这就是苗族人的活泼和率性,只有在快快乐乐、欢欢喜喜中干活才有劲头、才能坚持。如今,平坡村打朗寨借助文明实践“擂台赛”建设的美丽环境,开办了苗族文创产业、苗家饮食产业、苗寨游览产业、苗乡种植产业等等,“打起鼓来干起活”为苗寨群众开拓了致富发展的新路径。

第二,羊昌村:合作社里实惠多

在羊昌村的调查交流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户长”和“合作社”。与村干部的交谈中得知,从新时代文明实践萤火虫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开展之后,进一步思考如何建立持久有效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机制,就探索出“联户长”志愿服务制度。具体说,就是县镇干部、村干部、党员,每人与四、五户群众结对,当好“联户长”志愿者,既及时了解和整理群众需求,提供关心和帮助;也传递党的政策措施,引导群众生产生活发展。因为,在实践中发现,行政村、村民小组的架构中,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要面对几百、几十户村民,总是有很多事情顾不过来,难以及时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联户长”则是没有报酬、只有奉献的志愿者,联系和服务四、五户村民,同时引导和激励村民参与改善环境、邻里互助的志愿服务,效果非常好。此外,农村合作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举措,但是羊昌村做得更加实在、更加有效。村书记向我介绍了“两个超市”的作用。一个是“生活超市”,即面向村民提供物美价廉日用品的超市,价格比其他个人商铺低一些,质量比其他个人商铺好一些。因此,村书记明说,“生活超市是不挣钱的,还要亏损一点点。”另一个是“农资超市”,批发各种生产物资,村书记说“这个是挣钱的,生产越发展,超市越挣钱。”那么,为什么“生活超市”亏本,还是要办下去呢。村干部道出奥秘。“我们搞党群服务中心,搞文明实践站,仅仅是讲讲课、开开会,群众是不会经常并且自动聚集的,只有生活超市,有日用品购买,有小吃、零食购买,群众劳动之后,茶余饭后就喜欢来这里聚集聊天。在超市挂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牌子,聚集交流之际传播新精神、解释新政策,村民就喜欢听、听得进。”同时,合作社里的农资超市有盈利,补贴一部分给生活超市,就可以维持经营了。洗马镇的羊昌村以及其他村庄,合作社采取“支部领办、能人兴办、群众齐办”的方式,就是村党支部把握方向和统筹大局,挑选有经营头脑和精于创业的人运作,村民集资参股并共同受益。这样,羊昌村有好的思路、好的模式,联户长将党的关怀贴近村民,合作社为村民创造致富发展机会,让乡村振兴真正体现效果,赢得群众欢迎和支持。

第三,哪旁社区:印苗刺绣新生活

哪旁社区是苗族居住区,因妇女服装绣有正方形图案,犹如精美的方印,所以自称“印苗”。这里流传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是志愿服务故事。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不少人崇洋媚外、喜新厌旧,传统印苗刺绣受到忽略,市场上卖不出去,价格又低。一些妇女就弃而另谋出路,外出务工挣钱。这时候,印苗妇女王万菊不仅仅自己甘受清贫,坚持刺绣,而且向乡镇领导请求,联系镇里学校每周下午课后提供一个小时,让她免费教女生刺绣工艺。后来,她就坚持每周义务教山乡女生印苗刺绣工艺,也吸引一些热心妇女一起义教,几十年来培养出一批批的印苗刺绣传承人。如今,贵州省作为大数据发展基地,阿里巴巴、腾讯等也为当地的传统产业、传统工艺上网销售、网络推广提供支持。苗族妇女通过传统刺绣的生产和销售,获得新的致富渠道,获得生活收入保障。我们前往哪旁社区调查辅导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有网络销售刺绣产品的样本,既有民族特色,也有精美图像,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赞赏,保持良好的销售纪录。推动乡村振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哪旁社区建立“印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也成立“苗之印”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并注册“苗之印”商标,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勤劳致富、生产致富。同时,印苗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以“传念想、传家风、传美好、传技艺”为主题的“四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把传播新思想、追求新生活与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相结合,在群众中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弘扬了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第四,洗马社区:志愿弘扬新风尚

洗马社区是镇里的集市区域,也是移民生活区域。因此,其就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弘扬志愿服务风尚、促进创业就业趋势相结合,为群众创造新机会、新生活。由于镇区的集市交往人流多、地摊多,原来村庄存在不卫生、不文明的现象,也出现各种安全隐患。以80多岁的莫幺公(莫洪文)发起的“莫幺公志愿服务队”就热心做好倡导文明风尚、促进安全生活的各项服务。每逢农村圩日集市,莫幺公就带领志愿者在路口、摊位等宣传文明摆摊、诚信交易,也疏导密集的群众、保障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平日里,莫幺公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巡逻等服务,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给相关部门处置,遇到邻里纠纷及时调节化解,看到有困难的群众就伸手帮助。特别是每年清明时节,为了防范山火频发、保障山林安全,莫幺公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就引导群众文明祭拜、不烧纸烧香。最初受到群众的误解和责骂,但是志愿者耐心诚恳、坚持不懈,逐渐推广文明祭拜的风尚,促进生态环保和森林安全。此外,针对山里精准扶贫移民来的群众不懂技术、就业困难的状况,洗马社区成立“薪满意足”志愿服务队,招募劳务志愿者100余人,为安置点搬迁户提供公益岗位57个,扶贫专岗22个,护林员46个,扶贫援助32个,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40000个。意向就业登记3016人次,其中成功推荐就业1424人次,招聘会举办了58场。培训班举办了12期。培训人数为500人次。同时,积极协调给群众提供临时就业。比如:安排人完成金溪村栽花、辣椒栽种、辣椒及刺梨摘收等临时工作。其中,金溪村栽花工作共发放群众务工工资15190元。这样,为移民群众提供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多样化服务,取得实际成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洗马社区适应文明生活、就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志愿服务、促进社区融合,取得成功的经验。

第五,金溪村:一起动手家乡美

金溪村针对乡村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成立文明实践“家乡美”志愿服务队,引导和鼓励村民开展“庭院美、村庄美、产业美、行为美、生活美”的服务,推进“五美”乡村的建设。“庭院美”就是志愿者动员村民做好门前门后的卫生清洁,修缮美化庭院和围墙,改变破旧和脏乱差的现象,展现整洁美观的形象,与乡村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在“庭院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庭院经济建设,种植可观赏、可食用的农作物,一部分拿到市场销售,一部分自家做菜食用。这样,老百姓为村庄文明、村庄美化作出贡献,也增加了蔬果经济的收入。“村庄美”就是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开展村庄道路、公共场所、村头村尾等修缮和改造,消除积水淤泥、滋生蚊虫的“死角”,建设大方美观的村道围墙,让文明风尚在整个村庄发挥影响力。“产业美”就是借助顺利脱贫攻坚的机遇,推广经济作物、观赏植物,推广特色养殖、生态种植,发展面向城市销售、走上网络销售的新品种。这些新的种植、养殖品种,让村庄产业焕然一新、富有活力。“行为美”就是通过山歌伴飞、儿歌流传的方式,在村民中传播文明友善的语言和行为,改变粗鲁低俗的语言和行为习惯。“生活美”就是推广文明家庭、和睦家庭的建设,倡导尊老爱幼、相互尊重、关爱体贴,促进农户家庭之间减少矛盾冲突、增进感情友好。通过文明实践“家乡美”的建设,金溪村实现无黑恶势力、无偷盗扒窃、无邪教传播、无涉毒涉赌、无家庭暴力、无邻里矛盾、无封建迷信、无非法信访、无可防性安全事故、无可防性命案的“十无”目标,为乡村群众创造了安全生活、美好生活。

第六,龙场村:种管收来民心安

龙场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省、州、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要求相结合;选拔优秀的群众112名作为村寨户长,协助村委会工作,有效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同时,针对乡村群众担心发展产业遇到缺技术、缺资源、缺市场、缺推广等困难,成立“种管收”志愿服务队,手把手、心连心,帮助农户消除疑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一是开展“能人致富”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激发群众动力,使群众投身到产业种植中来,增强群众积极性。志愿者们以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法,讲诉他们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成功的经验,引起群众的共鸣,扎实群众发展产业种植的思想。二是开展“支农助农备春耕”志愿服务培训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进行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教导科学化管理方法与长期管护知识。三是开展“支农助农抢丰收”志愿服务活动,在农作物丰收时期,抓紧联络志愿者帮助群众进行抢收,防止因持续性降水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保障群众劳动成果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四是开展“支农助农抓售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联系厂商对农户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农产品销售模式从不知行情零散销售到专业规划、集中统一售出的销售模式转变。此外,还成立“猪事大吉”志愿服务队,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龙场村采取户带户、户帮户的方式,组织志愿服务队成员送技到村,从市场营销、到疫病防治、品质改善、科学养殖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培训,指导村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群众收入。龙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种管收”志愿服务和“猪事大吉”志愿服务的发展,为乡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吃了一颗“定心丸”,安安心心做好种植、养殖,不断提高经济收入,不断创造幸福生活。

三、几点启示

龙里县洗马镇,作为地处偏僻、产业薄弱的乡镇,原来各项工作都处于落后位置。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契机,探索“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志愿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一年时间就在乡村治理、生态环保等工作中跃居州、县的前列,近三年来在党建工作、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实现领先发展,成为州、县的先进。那么,洗马镇最主要依靠什么力量、什么方法,取得这种可喜的工作成绩呢?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包括与几任乡镇领导交流沟通,与村书记和寨组长交流探讨,与村寨群众交流分享,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让群众有想法

在过去的工作中,经常是干部有了想法,就发通知、做布置,发动群众去做。结果,群众的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常常是被动应付,最后就变成“等靠要”了。龙里县洗马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就是引导和激励村村寨寨的群众活跃起来,以“擂台赛”的形式,家家户户要面子、家家户户不服输,这样就激发各家各户群众自己改善环境、创造活力的方式方法。“历史是人民创造出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英明论断在新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就是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乡村社区的发展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第二,让群众有干劲

这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就是从平坡村打朗寨“打起鼓来干起活”的事例中得到启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针对偏远山区、民族地区,有些部门习惯用“大包大揽、包办代替”的方式,不深入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要求,只是想当然地推进工作,助长依赖性。洗马镇干部转变思维,深入乡村群众听想法、听意见,让群众自主判断、自主决定,就激发起改变现状、创造美好的热情和干劲。我在平坡村调查的时候,发现有一条由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建起的“文明长廊”。考察的时候,一位村民备背着锯子,走过来非常自豪地说,“这条柱子是我锯好的,这块板子是我锯好的。”当群众激发热情、热火朝天地建设家乡、改造环境的时候,当群众集思广益、争先恐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时候,广大乡村就拥有希望、广大乡村就活力无限。

第三,让群众有收获

新时代文明实践做得好不好,最终的检验标准就是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有没有满意感。据乡镇领导告诉我,在2018年以前,乡镇干部不太愿意到偏僻山村,也不太敢到偏僻山村,因为那个时候一到村寨里,群众就是围上来投诉、围上来提意见。“为什么扶贫资金给他不给我”“为什么资助建房有他没有我”,“这个不公平”“那个不合理”等等,满是怨言、满是责备。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伴飞、萤火虫、擂台赛”三步曲逐渐推进之后,呈现出新的状态。一是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在乡村环境治理、乡村产业振兴的时候,总体的收入增加、总体的幸福感增强,村民之间的相互攀比和利益计较就少了,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了。二是原来难以“一碗水端平”的扶贫奖补资金,现在既结合生活困难程度,更结合在村寨改造和建设中的贡献程度,让大家获得奖补资金的时候更公平、更信服。三是形成良性的“马太效应”,干活多、贡献多的村民,既得到大家的尊敬,也获得更好的收入,更加激励共同努力、积极向上。这种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感,为村寨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活力。

第四,让群众有自豪

在山区农村、偏远村寨,过去一段时期“政府给、群众拿”“干部给、群众要”的工作习惯,让群众感觉自己没有主动性、创造性,也缺乏自尊与自豪。洗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探索出激发群众热情,自主自觉建设乡村、发展产业的路径,广大群众就越来越有自豪感,也越来越体验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党和政府的激励。这几次,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洗马镇委镇政府领导陪同我们深入平坡村、羊昌村、哪旁社区等进行调查的时候,群众一边干活一边迎接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发自肺腑的语言,充满自豪感和幸福感。我们发现,山区群众、村寨群众的要求并不高,就是“生活要比过去好”“村寨要比过去美”“人人要比过去有希望、有盼头”。一旦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真心实意引导和带领群众奋斗发展的时候,乡村面貌就迅速改变,乡村文明就蔚然成风。

作 者:

谭建光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