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2018年启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从全国试点、省市试点到各地区全面推广普及,不断探索和创新,也涌现典型地区和典型组织。我近三年来陪伴各地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深入70多个县区,150多个乡村社区进行调查和辅导,与县区党政领导、基层党员干部、志愿者骨干、乡村群众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很多启迪。我发现,凡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做得好的地区,都有创新思维和扎实措施,值得总结推广。为此,我用系列考察报告的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总结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这些系列文章的写作风格,不是“板起面孔”说教,也不是“罗列数据”显摆,只是希望用“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事实,提炼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效方法,提供广大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交流分享。
龙里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不是我第一个去的县区,却是我印象最深的县区之一。三年来,我先后三次深入龙里县的镇、村调查,与县、镇、村干部多次交流沟通,不断获得志愿者服务和群众参与的信息素材。我特别关注的是两点:一是龙里县文明实践全面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龙里县文明实践真正吸引乡村社区的群众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取得这些成效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参考借鉴,正是本报告力求解答的问题。
一、从“文明实践务虚会”说起
我之所以对龙里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从一次“被劫持”(善意的劫持)的经历开始的。2019年3月,贵州团省委、文明办邀请我给全省试点县区志愿者骨干讲授《乡村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课程。讲课之前,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领导陪同我到清镇、龙里等试点县区考察交流。然后,次日下午在贵阳市给全省培训班讲课,原计划是课后团省委同志邀请就餐交流。不料,下课的时候,龙里县的一部小车停在会场外面,直接将我拉进去,开车到龙里县。车上,团县委书记说,“谭老师,县领导邀请您再来龙里交流,已经告诉团省委不用安排您的晚餐了。”到了龙里县的时候,发现不仅有县领导,而且宣传部长、办公室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民政局副局长等人都在,还有两三位镇委书记,两三位村党支部书记。县领导说,“谭教授,今天正好又是我们的文明实践‘务虚会’,想请您一起参加,给予指导,就冒昧邀请您过来了。”原来,自从2018年8月接到中央任务,成为试点县区,龙里县除了按照要求建立县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志愿服务总队长的组织架构之外,还设立了“务虚会”制度。具体是邀请相关部门、基层镇村的一些年轻干部,每个月一次,在下班之后抽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汇集创新建议。县领导特意强调,“我们的‘务虚会’不是工作布置,工作布置在正式会议上安排了。‘务虚会’就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那一天晚上,我们既讨论了“德行龙里”与文明实践结合的方式方法,也讨论了脱贫攻坚中文明实践如何发挥作用,还让我介绍其他地区志愿服务队伍的组建和发展,并结合龙里县农村实际探讨发动群众参与的有效途径等等。“务虚会”讨论的事情很多,思路非常广泛,但是最终会集中一到两个可行的思路和做法,作为提交工作部署的参考。我发现,龙里县这种非正式的“务虚会”非常有益,让各部门、各镇村的干部,以及志愿者骨干没有思想负担、没有限制约束,自由自主发挥创意、提出建议,就能够碰撞出很好的“火花”,就能够爆发出创新的理念,这才是让文明实践富有生机活力的关键。
二、追问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什么”
这几次到龙里县调查和辅导,尤其是今年的调查和辅导,文明实践中心的同志一再说“文明实践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这个说法引起我的注意,就深入了解和沟通。龙里县的党员干部认为,如果仅仅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看作是一项工作,就很容易“单打独斗、越做越窄、越做越虚”,做成简单的“宣讲宣传”、“文艺下乡”。我在与龙里县的党员干部、志愿者骨干交流之后,发现“文明实践是什么”可以包括五个方面,即文明实践是“新思路、新抓手、新载体、新途径、新资源”。一是新思路,就是“振奋精神干事业”“鼓足干劲创美好”。这是新时代思路的一次升华,特别是在龙里县等原来的贫困县区,有些基层干部、乡村群众形成了依赖性,越来越习惯“等靠要”,凡事都要求上级部门、扶贫单位“给钱给物给机会”,缺乏拼搏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推广,就是用新思想激励镇村的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追求发展。二是新抓手。龙里县的同志反复说道,“文明实践就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抓手、有效抓手。”我与他们一起到村寨进行调查交流的时候,发现这种“新抓手”的特点就是发掘和尊重群众的创造性、自主性,激发群众的热情才能够改变贫困面貌、改变脏乱差现象,才能够追求美好生活。三是新载体。龙里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时候,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运用许多传统的方式、现代的方式、创新的方式等等,而不是局限在简单的“宣讲”“宣传”。不论是山歌还是村画,不论是擂台赛还是大比武,不论是抖音还是直播,只要有助于引领新风尚、创造新生活的都用上了,构建多样化的新载体。四是新途径。龙里县将“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发挥到极致,提出“让每一个群众都做志愿者,都参与文明实践”的倡导。他们不是拘泥于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的局限,不是计较于多少人注册系统,而是鼓励村村寨寨开发多样化、灵活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随时参与、便捷参与,成为志愿者、感受志愿服务,获得思想和素质的提升。五是新资源。龙里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后,发现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处处是资源、时时有资源。原来“等靠要”“懒惰依赖”的群众活跃起来、行动起来,成为志愿者资源,成为最好的人力资源;村里的旧砖瓦、旧石块成为砌出特色围墙、建起特色庭院的物料资源;小块零散的土地成为种植特色作物、体现美丽庭院的资源等等。文明实践让干部的思想活起来,让群众的热情火起来,让志愿者的创意多起来,为乡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无穷的资源。“创新来自实践”“创造来自基层”。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解决 “是什么”的问题,从五个方面创新和发展,非常有启迪价值。
三、推进文明实践的“一二三”体系
新时代文明实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进一步就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龙里县几年来探索出“一二三”的文明实践体系,即一条主线,山歌伴飞新思想的主线;两种方式,萤火虫党员志愿者服务和大比武群众参与实践;三个机制,联户长结对服务,议事会民主协商,合作社乡村振兴。“一条主线”即“山歌伴飞新思想”。针对山村群众,尤其是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不习惯听报告、听讲课;而是习惯于天天唱歌、天天跳舞的特点。最初是县里、镇里的党员干部编写一些传播思想理论、政策制度的山歌,把抽象的理论语言转化为山歌的通俗、生动语言。随后是一些村寨的党员、群众结合生活变化、生活追求,将文明实践内容与乡村群众生活内容融合,编唱山歌宣传推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群众、影响群众、引导群众。“两种方式”即“萤火虫”“大比武”。“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最初是党员干部组成的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队伍,利用下班时间、节假日深入山区农村,提供帮扶、解决困难,也了解群众情况、收集资料信息。后来吸引各行各业组建“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有教师萤火虫志愿服务队、医生萤火虫志愿服务队、科技萤火虫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从方方面面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大比武”就是激励乡村群众“人比人、户比户、村比村”,将攀比心态运用到治理脏乱差、建设美丽村庄的方面,促进文明乡村、洁净乡村的建设,也逐渐运用到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攀比和努力。这样,“萤火虫”党员志愿者的送关爱、送服务,与“大比武”的村寨群众相互攀比、相互激励做好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发展体系。“三个机制”即“联户长、议事会、合作社”。“联户长”就是将萤火虫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并结对发展,即每一个党员志愿者(县镇干部或者村中党员)结对四、五户群众,从关爱帮助到思想引导,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党员志愿者既能够发挥爱心,切实有效帮助乡村群众;又能够激励引导乡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共建共享美丽家园。“议事会”是很多农村都设置的民主参与机制,但是龙里县在“擂台赛”“大比武”激发群众热情,尝到参与甜头之后才建设“理事会”“议事会”等,就让群众积极性更高。“合作社”就是带领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获得生产致富的机会,如羊昌村合作的“生活超市”聚群众、“农资超市”谋利益,就为村民的发展和致富探索出新路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龙里县这些“一二三”的做法,有些是新的,有些是似曾相识的,但是用心去做、用心做好,就能够真正受到群众欢迎、真正为群众创造利益。
四、“三能两创”与文明实践发展
近年来,几次在龙里县的镇、村、寨考察的时候,都看到基层党组织的“三能两创”目标(能开会、能议事、能管人,创新时代文明实践典范、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我非常诧异,组织部门制订的基层党建目标,将“创新时代文明实践典范”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这是很值得关注和借鉴的经验。我询问宣传部的同志,“你们是怎么争取组织部支持的。”他们说,“谭教授,这个让县领导告诉你吧。”当晚,我与县领导交流的时候,领导说“组织部尝到甜头了,非常积极支持和参与文明实践。”因为,组织部门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群服务,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有些镇村的群众总是认为“党建工作、党群服务”都是党组织的事情,或者是党员的事情,关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推动党员志愿者深入村寨服务的同时,吸引和激励乡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就与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的关系密切了,沟通交流多了,很多事情就一起商议一起做了。为此,龙里县委组织部成为省里工作的先进,被省委组织部安排在全省会议上交流经验,发言题目就是“通过文明实践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其实,在龙里县调查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志愿助力乡村振兴”的说法,就是将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融入各项工作,也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书记、党员、志愿者、群众”成为龙里县文明实践的四个关键群体,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理解、领会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党员将宗旨理念落实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志愿者成为服务和吸引群众的“牵线人”,群众激发热情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有生力量。
五、从印苗刺绣看“实践惠民”
我总是记得三年前,最初考察龙里县洗马镇哪旁社区的情形。村里的苗族群众,很多家门口都设有“电商样品屋”,摆了许多刺绣作品,有裙子、头花、鞋子、鞋垫等等。我询问村民网络销售情况如何,大家反映很受欢迎,不仅销售到国内各地,还销售到日本、新加坡、泰国等等。这时候,当地干部给我讲了一个“不知道自己是志愿者”的志愿者故事。原来,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度崇洋媚外、喜新厌旧,印苗的刺绣不受市场欢迎。苗族妇女辛辛苦苦绣了几十天的作品,卖不出几元钱。因此,很多妇女也放弃刺绣,外出务工挣点小钱了。这时候,有位叫王万菊的妇女,非常珍惜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刺绣工艺,甘守清贫也坚持在家里做刺绣。不仅如此,为了不让传统工艺失传,她主动找到镇里干部说,“能不能与学校说一说,每周有一个下午,让我用一个小时教女孩子刺绣。我不要钱,义务教她们。”镇里联系学校做好安排,王万菊就去义教,后来还有一些妇女一起义教,逐渐培养不少女孩学会刺绣,也成为进入网络就业创业的生力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王万菊的刺绣工作坊成为“文明实践基地”。那天,我到了基地考察刺绣工艺、刺绣过程之后,万菊大姐带着一群印苗妇女歌舞相送。苗族妇女围着我们唱歌跳舞、手舞足蹈。说实话,我不懂苗族语言,都没有听懂。这时候,驻村第一书记告诉我,“这是苗族群众欢迎客人的歌舞,但是她们在歌词中加入新时代新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了,更有新意。”驻村书记还说,“谭教授,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即说的不如唱的跳的记得住,唱的跳的不如刺的绣的记得久。”这两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多,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不仅仅是讲课和报告,还要用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方式。“实践惠民”就是在宣讲宣传、文明传播的时候,要带动乡村社区群众干事创业、谋生发展,真正有助于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六、从志愿小镇看“文明风尚”
在调查的时候,我发现龙里县有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镇——醒狮镇,在2019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时候,提出建设“志愿小镇”的目标。我有些纳闷,“志愿者之城”“志愿县区”“志愿镇街”这些探索,大多数是在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如深圳市率先探索,佛山、东莞、惠州等跟进,北京大兴区、浙江一些市县等也有探索。并且,通常是市级开展“志愿者之城”建设之后,才有相应的“志愿县区”“志愿镇街”建设计划。然而,远在贵州省龙里县的偏僻地区醒狮镇,也制订“志愿小镇”建设计划。2019年启动以来,他们主要是做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两次与镇里的相关部门同志、志愿者骨干交流。在2020年1月的交流中发现,醒狮镇没有好大喜功、面面俱到,而是针对镇上定期有农贸集市,开展集市的时候,很多农民来到镇区,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就需要志愿服务的帮助。为此,醒狮镇从各种商铺、店铺做起,进行沟通交流、动员鼓励,带动很多店铺结合自身的特长和资源,参与“志愿小镇”的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过了一年多,我们在2021年10月再次到醒狮镇调查交流的时候,发现“志愿小镇”建设逐渐推开,形成良好的氛围。我们看到,不同的店铺门上都贴有心形的志愿服务承诺表,如药店承诺免费给农民量血压、测血糖,提供凉茶、感冒茶等给农民喝。综合商店提供农民休息坐的地方,提供饮水等。理发店义务为65岁以上老人剪头发,燃气店免费帮助农民检测以及定期提供一些免费维修等。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民对于店铺提供的志愿服务,并不是需要特别专业、特别复杂的服务,恰恰是需要非常多零零星星、琐琐碎碎的服务。因此,这两年多“志愿小镇”坚持下来,逐渐深化细化,老百姓非常欢迎,各个店铺也提高了美誉度。如今,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入,醒狮镇也进一步推广“志愿小镇”的建设,一方面是总结店铺参与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住户和学生的参与,为农民提供更多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是延伸到山区农村的“志愿乡村”建设,引导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将邻里互助、友善关怀的习惯坚持下来、不断丰富,纳入志愿服务的内容。我发现,不仅仅在城市,即使在山区乡镇,志愿服务也是倡导文明风尚、培育文明习惯的有效途径。
七、奋进社区“田教授”的美好幸福
我们在考察调研冠山街道奋进社区的时候,对于这个山区移民社区、新兴安置社区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方面,世世代代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的农民,来到城市社区之后,具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也有各种各样的“奇葩”行为。如希望把牛和羊牵来养在楼下面,将各种农具堆放在楼道,每逢节气节日就大摆酒席,楼外草地上开挖种菜等等。另一方面,原来山村房屋相连、鸡犬相闻生活的农民,对于楼房之间隔着墙壁,说话不方便,非常不习惯,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针对山村移民的困惑与需求,提供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既有帮助新居民学习技能、就业创业的培训辅导,更有帮助新居民适应社区、丰富生活的体验活动。如把山区农村习俗、少数民族习俗画出来,制作成为展板,竖立在楼下的小过道、小广场,让新居民可以时时回忆民俗生活。如建立“公共大食堂”的热闹场所,按照新居民的习俗需求,有序集中举办宴席活动,既热热闹闹又节俭文明。如设立“民族风”广场大舞台,不同民族的群众可以上去表演、自得其乐。特别是在小区外面的山边,社区专门保留一片土地,专门用来种植粮食、种植果菜,既让山区迁移来的农民可以时时体验农活的感受,也作为城里学校学生“学农”“劳动”的教育基地。这样,住上高楼的“老农民”“老伙计”被学校聘请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导师,教学生们插秧、种菜等技术,很有充实感与自豪感。我上次调查的时候,建议奋进社区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将这些导师命名为“田教授”,增强自豪感,也成为文明实践的新品牌。近年来,伴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活跃,移民社区的群众生活丰富了,习惯文明行为了,也保留了“乡愁”和“记忆”,就越来越喜爱新生活,越来越有幸福感。
八、“先看村寨、后看中心”的考察线路
我发现作为山区县的龙里,在文明实践中“不来虚的、实实在在”,做法非常有特点。例如,每次去到龙里县,一定是先带我到各个镇、各条村,各个寨子进行调查,与群众交流沟通,然后才返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座谈。宣传部的同志说,“谭教授,不仅你的路线是这样,我们接待领导考察,接待其他地区来参观,也是这种路线。”一方面,作为刚刚摆脱贫困的龙里县,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元装修实践中心,也不符合节俭办事的原则。因此,龙里不与其他试点县区攀比实践中心的“高大上”,而是集中展示核心工作和特色内容。另一方面,龙里县的同志认为“文明实践在乡村社区、在基层村寨,在群众之中。”因此,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领导嘉宾,深入各镇村尤其是偏僻山村,看到“群众真正动起来”“环境真正好起来”“产业真正旺起来”,对于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的评价很高,而不在乎实践中心装潢的是否简单、是否朴素。我认为,这种做法恰恰体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真谛,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就是要面向乡村社区、面向广大群众,让老百姓有领悟、有体会、有热情、有参与、有收获。
龙里的做法很丰富、龙里的故事有很多,我只是将听到、看到和经历过的事情中,选出一些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有助于大家理解“龙里为什么能”的关键因素,获得参考借鉴。
作 者:
谭建光教授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
电话(微信号):1367245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