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何让群众喜闻乐见——以北京市大兴区吴学芳的“红色板报长廊”为例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感谢《精神文明导刊V》的刊发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14536”系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要成为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样,让群众喜闻乐见、让群众口口相传。近期,我们在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街道调查辅导的时候,发现一个远近闻名、富有特色的“红色板报长廊”,也是非常接地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通过参观考察“板报长廊”的丰富内容,与创办者吴学芳老人沟通交流,听取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评价,感觉这是做好文明实践,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特整理分析,提供广大文明实践志愿者分享交流。

一、“红色板报长廊”的创新特色

近年来,“红色基地”“红色广场”“红色长廊”“红色大院”越来越多,都是突出弘扬革命传统、激发拼搏奋斗精神。吴学芳老人兴办的“红色板报长廊”与各种红色基地具有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特色。民间性、朴素性、广泛性是“红色板报长廊”非常突出的特色,也是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的关键之处。

01、一人办、大家看

“红色板报长廊”从最初起源就有“一人办”的特点。吴学芳同志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读中学的时候就学习了理发的手艺,一直义务帮助同学理发;参军之后也是坚持义务给战友和群众理发;退伍参加工作之后就义务给附近群众特别是老人和小孩理发。有一次,他发现居民扔弃的几块旧板材,感觉丢掉太可惜,就捡回来做了小小的“科普宣传栏”,非常受群众欢迎。由此以后,吴学芳老人本着对党的朴素感情,就在“土板报”上宣传党的历史、革命传播、最新政策、惠民措施等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赞赏。这样,“红色板报长廊”一办就是20年,2020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图一:吴学芳老人倾注心血创办“红色板报长廊”的现场

大兴区和高米店街道发现吴学芳老人热心办“红色板报长廊”、宣传革命与建设历程的事迹之后,就提供大力的支持。区里在这里设立实践基地,也提供红色展示宣传的指导;街道帮助提供更多的场地,也提供报纸、刊物等信息来源。但是,吴学芳老人在整理红色资料,撰写板报内容的时候,依然时坚持自己动手,他说,“这些版面必须我自己设计、自己完成,才真正放心。”因此,在区、街道、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吴学芳每天都收集和整理信息,争取一两周就在“红色板报长廊”增添内容、更新信息。“一人办、大家看”就是发挥个人的热情和力量,传播党的理论和革命传统,让远近闻名而来的干部群众获得启迪、受到教育,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02、旧物件、新意多

我前来考察和交流的时候,吴学芳老人非常自豪地对我说,“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旧的,没有买新东西”。“红色板报长廊”包括支撑材料、背景用品,宣传纸张等等,都是“捡回来”“找回来”的。

图二:媒体介绍吴学芳老人用车棚改建“红色板报长廊”的报道

吴学芳老人介绍,做“红色板报长廊”,既是宣传革命传统,也是传播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的理念。他说,“这是原来我们家外面的车棚,就用老物件做起长廊的框架。还有,一些居民的旧镜框不要了,拿来给我做宣传的背景板,也非常好。”在普通人看起来“用过了,不要了”的东西,对于老人来说却是“大宝贝”,能够做出各种各样提升红色宣传效果的配件、工具。“老物件、新意多”不仅仅赢得居民的赞赏,也引导群众珍惜自然、珍惜物品,不随意丢弃、不铺张浪费。

03、露天摆、传播广

吴学芳老人的“红色板报长廊”最初就是在屋子外面,旧车棚周围摆出来的宣传展示材料。居民走过路过的时候,看一看、想一想,经常受到启迪、受到激励。街道和社区看到老人的做法很好,就帮助搭建避雨长廊,帮助搭建观赏小径。

图三:闻讯而来参观学习“红色板报长廊”的群众

吴学芳老人告诉我,“这些红色展示的照片、报纸、物件,尽量面对小区围栏,让外面走过的人也看的见、看得清。”确实,在老人带着我们参观和介绍的时候,除了社区的群众有些过来长廊观看,围栏外面走过的行人也会停留看看“红色板报长廊”,还有一些人伸进头来仔细瞅几眼。正因为这是一个“不设防的长廊”,这是一个“不封闭的阵地”,让所有看到的社区居民和流动群众都感觉特别贴心和暖心。“红色板报长廊”的宣传内容就在不知不觉、不经意间传播广泛、影响广泛,也成为新时代的“网红打卡地”。

我想,本文概括“红色板报长廊”的“一人办、大家看;旧物件、新意多;露天摆、传播广”等特点,都是非常朴实的大白话,却也是富有含义、值得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更好地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也要从“红色板报长廊”中获得启发、吸取经验。

二、“红色板报长廊”的社会价值

这些“老报纸、老镜框、老铁架”做成的“红色板报长廊”到底有什么社会价值呢。我想,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它就是通过朴实真实的感情传递对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它就是用人们喜闻乐见、乐于传播的方式,让科学理论、革命传统鲜活起来,吸引和感染广大群众。

第一、喜闻乐见有信念

吴学芳老人带着我参观考察“红色板报长廊”,一点都不辛苦,一点都不劳累,而是非常开心、非常自豪。在介绍展示领袖照片、相关报纸内容的时候,老人露出特别的笑容,非常自豪和骄傲。老人告诉我,在这个红色板报中,“为人民服务”“永远跟党走”是贯穿整个长廊的指导思想,也是老人一辈子的心愿。

图四:吴学芳老人长期以来“为人民服务”的体会记录

吴学芳老人还发来他一笔一划撰写的“为人民服务”学习体会,记录几十年义务为群众理发的心得,现在又增加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红色革命传统的心得。不论是闻讯而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还是走过路过观看的普通群众,既从“红色板报长廊”的内容中感受“共产党领导人民谋幸福”;也从老人的神态中感受“跟着共产党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在这里,理想和信念不是抽象的,不是空洞的,而是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让每一个人都受到启迪,受到激励。

第二、喜闻乐见有榜样

吴学芳老人特别怀念英雄人物,特别敬重先进典型。在“红色板报长廊”20年的内容中,介绍非常多的榜样人物。第一类是中国革命的先烈。介绍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在今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红色板报长廊”先后几次更新,都突出革命先烈的故事,对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第二类是解放军将士。“红色板报长廊”着重介绍共和国元帅和大将的事迹,也展示上将、中将、少将的名录,还有部队战士的典型事迹,让广大群众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通过浴血奋战获得的。第三类是宣传建国以来的劳动模范、学习榜样,包括工业战线、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第四类是科技英雄、创新典范。最近,神舟十二成功升入太空,“红色板报长廊”就展示介绍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等三位宇航员的照片和报纸。吴学芳老人虽然年届八十,却仍然保持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眼光,及时将新时代的典型和榜样进行宣传推广。

第三、喜闻乐见有奋斗

我们在参观考察吴学芳老人的“红色板报长廊”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被发奋进取、拼搏奋斗的激情所感染、所打动。吴老缅怀革命传统,但并不是反反复复只讲过去,而是用革命历史激励现在的干部群众拼搏和奋斗。

图五:吴学芳老人传颂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话语实录

在吴学芳老人亲笔写下的《实话实说颂党恩》中,一字一句记录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和进步的步伐,也记录下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更多是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不断进步,也激励他人不断进步。例如,他描写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活,“国富民强民族旺、人民幸福奔小康、梦想成真中国梦、科学发展前景棒。”语言非常朴实,却是包含浓浓的热情,也蕴含深深的期待,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创造幸福。

第四、喜闻乐见有节俭

吴学芳老人经历过解放前后的生活、经历过“文革”前后的生活,更是赶上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活。他一方面非常珍惜现在的时光,感受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不忘过去的日子,保持勤俭节约、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

图六:吴学芳老人用旧铝管做“红色板报长廊”的挡雨架

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粗茶淡饭、健健康康”就是最幸福的。但是,他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国家大事、民生实事,为“红色板报长廊”收集更多更好的素材。与此同时,他坚持“节俭办板报”的原则,不求形式、不图虚名,切合社区实际、切合居民需求。例如,他发现将板报靠近小区围栏的时候,下雨容易淋湿,就找了几条居民用旧废弃的铝管,制作成板报后支架,从而与围栏间隔一点点距离,保障下雨不会淋湿了。最初,有些人嫌弃这些“板报长廊”的用料破旧不好看,吴学芳老人就精心布置,在废旧物品前面张贴鲜亮的报纸、突出鲜明的图像,让读者有“焕然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

第五、喜闻乐见有奉献

吴学芳老人几十年办“红色板报长廊”,在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宣传革命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图七:吴学芳早年中学期间当兵入伍时班委会的“赠言”

因为吴学芳早年读中学的时候,就热心义务为同学理发,热心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成为“为群众服务”的典型,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当兵入伍时,班委会赠送给他的纪念册,有班主任的赠言,“学芳,永远保持并发扬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当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后,吴学芳又将“学雷锋、做好事”,传承“雷锋精神”作为一辈子的追求。所以,在兴办“红色板报长廊”的时候,也在弘扬奉献精神、倡导友爱互助。通过“板报长廊”发挥影响力,让邻居之间有更多的体谅和理解,减少矛盾冲突;让居民群众学会顾全大局、减少计较,共建共享美好和谐社区。

第六、喜闻乐见有美好

党的十九大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近年来,吴学芳老人一直将这个理念作为办“红色板报长廊”的宗旨,及时剪辑和展示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进取,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健康文明,从社区治理到美丽环境等,都获得充分的体现。

图八:“红色板报长廊”宣传新时代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老人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生活非常珍惜,感觉这是党带领人民经过拼搏和奋斗所创造的,是来之不易的成果。因此,在“红色板报长廊”的许多地方,有反映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利益,辛勤工作作出奉献的事例;有社区群众不断改善生活,合家欢喜、其乐融融的事例;有山区群众脱贫之后有奔头、有幸福的事例。特别是结合今年的“建党百年”庆祝,吴学芳老人收集一百年来社会变化、生活变化的报纸、刊物介绍,丰富“板报长廊”的内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几点启迪

“红色板报长廊”是来自基层创造、来自群众创造的,富有鲜明特色和生机活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我们在调查和交流的时候,获得几点启迪。

第一、贴近群众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不论是建设“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的“三纵”体系,还是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广场、实践小院”的“三横”网络,最重要的是贴近群众、深入人心。北京市大兴区发现吴学芳老人兴办的“红色板报长廊”,纳入文明实践基地的建设,就真正成为“在群众身边”的宣传阵地,充分发挥传播作用。

第二、灵活多样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中,要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策划和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红色板报长廊”就是在宣传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之外,进行新时代新思想宣传的新形式、新途径。尤其是社区老人兴办、社区群众浏览、社会行人观赏的方式,将党的理论方针、革命历史传统不断弘扬、富有实效。所以,要发掘和利用更多的形式和途径,丰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第三、坚持不懈

吴学芳老人几十年来义务为群众理发,义务帮群众解决困难;后来又义务创办“红色板报长廊”,义务宣传党的理论和革命传统。做这些事情都不是一两天就见到效果,不是一两天就产生影响的;而是日积月累、天长日久,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逐渐获得党政部门的支持。文明实践志愿者也要学习这种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坚持下去、做实做好,真正为社会和群众带来好处,并且营造社会文明风尚。

第四、聚沙成塔

“红色板报长廊”的发展过程,从“一人办”到大家支持、大家参与。包括街道、社区协调场地的拓展,社区居民提供老旧物品,青少年教会吴学芳老人从网络搜寻资讯,志愿者协助老人进行布置和修缮等等。这就体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应。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是从党员带头,骨干带动,到吸引和激励社区群众、乡村群众的参与,逐渐凝聚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广泛力量。

北京市大兴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途径,建设“三纵三横”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和网络,建设“先锋引领”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友爱大兴”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系列项目。其中,发掘和培育“红色板报长廊”实践基地,面向最基层的群众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激励拼搏奋斗精神,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做法。为此,特整理调查报告,提供各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考借鉴。

作 者:

谭建光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