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 邵明众
感谢《广东青年研究》2020年第1期的刊发
我们回顾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青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国家情怀的进程,可以看到推动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国家情怀,需要重视以下的策略:
(一)增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国家特色
在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的初期,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活动都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但是经过实践之后,发现志愿服务有多种文化来源,也包含了多种社会取向,在关爱、助人的行为后面,拥有非常复杂的动机。2019年,习近平同志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贺信中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就进一步阐明志愿服务发展的国家特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促进自身成长的社会基础。这次,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粤港澳青年团结一致支持武汉、支持湖北,捐资捐物、宣传倡导,建立“全民防疫”战线,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要特别重视志愿服务的国家特色,按照中国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来规划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志愿服务,培养青年国家情怀。
(二)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国家归属
现代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特点是组织性,即从个体性的友善互助发展成为参与组织、有序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志愿组织的社会背景,对于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有极大的影响。原来的一些外国志愿组织进入中国内地服务的时候,掩饰国家归属而显示社会性、普适性,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常常传播了欧美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包括美化“民主”“自由”等等。因此,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要突出志愿组织的国家属性,不仅仅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九市的志愿组织凸显国家属性,香港、澳门的青年志愿组织也要增强国家属性,通过组织建设与成员交流提高对中国国家发展的认知和认同,引导志愿组织成为中国新时代社会发展、治理创新的积极力量。
(三)增强志愿服务项目的国家元素
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看,最直接是接触和运行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去关心和帮助他人,为社会与社区做贡献。为此。我们要增强志愿服务元素的国家元素,一方面是通过设计和实施具有中国国家元素,引起青年自豪自信的志愿文化项目,让粤港澳青年受到吸引和激励;另一方面,要在具体助老、助残、助困以及民生改善的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中增加国家元素,即通过服务体现国家对民众的关怀和温暖,体现国家在专业和技术发展的优势。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的许多志愿服务项目,都通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服务事件体现国家元素,未来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融入粤港澳三地人们生活之中,让青年在志愿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接受国家的熏陶和感染。
(四)增强志愿服务行为的国家引导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志愿服务行为,需要加强国家情怀的引导和融入,让新一代人选择更有力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志愿服务行为。陆士桢教授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中分析:“在国家发展的全面建设中,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起到的正是这种连接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民族、公民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积极作用。从这样的视角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而且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推动力量。”过去一段时间,在推广志愿服务行为的时候,强调各地区、各群体的特殊性,忽视国家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香港青年的义工行为中,仅仅强调帮助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缺乏对于国家理念的传播。一些香港的青年社工、青年义工单纯站在弱势群体的视角指责国家、指责政府,造成社会认识的混乱。青年志愿行为背后都有价值影响,要运用灵活多样、丰富活泼的方式,将国家理念和情怀的引导融入青年志愿服务行为,发挥正能量作用。
(五)增强志愿服务教育的国家知识
目前,较多香港青年,还有一些澳门青年乃至珠三角青年认为志愿服务仅仅是欧美基督教的产物,不了解志愿服务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和党的宗旨。为此,要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引领下,融合中华互助传统、欧美慈善公益文化,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潮流。应该将这些理念和知识,整理成为青年志愿服务教育的素材,融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志愿组织培训教育,丰富粤港澳青年对中国志愿服务的认知,也激励青年形成浓厚的国家情怀。
作者:
谭建光(1960-),男,广东江门人,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教授。
邵明众(1990-),男,河南唐河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运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团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