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写在“12.5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
志愿服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写在“12.5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

谭 建 光

     “12.5国际志愿者日”又要来临了,很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筹备交流和庆祝的活动,各种研讨会、论坛、沙龙、培训等纷纭而至,我甚至同一天接到四到五个省市的活动邀请,需要非常艰难的抉择“去哪里不去哪里?”婉言谢绝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总是觉得心里有歉意,无法满足各地志愿者的愿望和需求。为此,我考虑在节日之前,撰写一篇感怀文章,与大家分享,也算是间接参加了各地的活动。近年来,“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是时尚生活方式”的说法普遍流行,也获得很多志愿者的认同。那么,志愿服务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志愿者适应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恰恰是缺乏思考和分析的。我想,就以近年来接触和交往的志愿者朋友“生活方式”为例子,提供大家分享、欢迎大家交流。

01志愿服务是冲锋在前的生活方式:王治勇
      前几天,我在佛山市为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专业督导,菠萝救援志愿服务队的王治勇队长参加,并介绍志愿服务情况。随后,我临时调整行程,中午的时候婉拒由主办方准备午餐的安排,跟随治勇队长返回在狮山的菠萝队总部,与“菠萝家人”志愿者骨干们吃了“工作午餐”。大树下、草地上、一张桌子、十几个志愿者,还有一位跟随拍摄纪录片的青年艺术家,一位河南灾区受到感染前来学习志愿服务的女孩子,他们有些坐在桌子上吃饭,有些夹了菜到旁边吃饭,有些边吃边收拾东西,准备下午到高明的营地去开展救援训练。

图一:广东省佛山市菠萝救援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午餐”

     我临时决定与治勇队长同行,与“菠萝家人”吃一顿简单的午餐,一是为了表达对菠萝志愿者的敬意,通过一起吃“家人饭”的形式予以激励;二是利用简短的午餐及其前后时间与王队长和其他志愿者骨干交流。说起我对王治勇的印象,来自于三次“偶遇”。第一次是 “人物偶遇”。2014年的时候,我参加佛山市的志愿服务会议,看到一个身穿制服、矮胖敦实的汉子上去介绍应急救援,讲话很有感染力量、动作非常干脆有力,会后交流知道他是菠萝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名叫王治勇。第二次是“文字偶遇”。2018年,打工作家苟文彬撰写了一本《菠萝志愿者》的报告文学书籍,希望我写一篇序言。为此,将稿子寄给我阅读,从非常朴实的文字中,我了解菠萝人爱心和热情的“成长史”,也感受王治勇的勇气和魅力,就义务为该书撰写序言。不料,该书一举获得当年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联合举办的“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的报告文学类一等奖,并且是第一名。第三次印象最深、最难忘怀的是2021年的“网络偶遇”。7月20日河南省各地遭受大暴雨、大水灾。我询问河南省委宣传部、文明办的同志最需要什么帮助。他们说最需要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我立即介绍他们联系菠萝救援志愿队。不料王治勇回复我说志愿者已经快赶到郑州了。原来,菠萝志愿者正在四川赈灾服务结束,返回途中经过湖南的时候,看到河南水灾的信息,就立即折返到了郑州,这种速度和效率令人敬佩。随后,7月30日,王治勇发了一份印有“红手印”的《请战书》给我。原来是郑州出现新冠疫情传染,当地政府清退救援队伍,以免扩大传染。菠萝志愿队看到河南既需要继续开展灾后重振的服务,也需要防疫应急的服务,就以志愿队党支部的名义写了《请战书》,党员志愿者带领群众志愿者都按了红手印。粗糙朴实的请战书非常感人、非常有力量。我立即转给了河南省委宣传部。不久,王治勇发来微信,告知当地党政部门同意他们留下,随后不久又接到任务去新乡市、鹤壁市进行灾后排水和清污的服务。后来,治勇告诉我,菠萝志愿服务队在河南坚守了103天,从应急救援、灾后恢复、捐助受灾学校的书桌、辅导当地应急志愿者等等,做了非常多的服务。每次河南省委宣传部的同志,或者河南志愿者骨干与我联系,都对王治勇队长和菠萝志愿者的服务很高评价、特别感谢。我对王治勇的印象,就是“说话不停、走路很快、办事利落”,总是冲锋在最前面、干事情最热情的人。这也许就是志愿者骨干所需要的特征,也是志愿者生活方式最突出的特征。

02志愿服务是助人为乐的生活方式:宋薛宣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对志愿服务生活方式最简单朴素的理解就是“助人为乐”,既是“学雷锋、做好事”的体现,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在北京市大兴区“宋大哥”——优秀志愿者宋薛宣身上,就感受到这种助人为乐的魅力。

 图二:北京市大兴区宋薛宣(左一)做交通文明志愿服务

     早在2019年,我到大兴区讲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课程,宣传部带我去辅导志愿站点、志愿组织的时候,就到了宋薛宣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听他用爽朗和豪放的声音介绍志愿服务经历,真是一种享受。为此,我们成为微信好友和忘年交朋友。他反复说道,“一辈子学雷锋,做一辈子的雷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40年多年前,他到北京军区的部队当兵,就入选“学雷锋先进人物”。退伍之后,适逢改革开放,再到北京做修理自行车的个体户时,就发起成立“修理车辆个体户学雷锋小组”,免费为老人、残疾人等修理自行车和汽车等。后来,他又发起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时时刻刻、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与群众。有两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宋薛宣他们发现有一位女教师,因为保护学生遭遇事故,成为残疾人。志愿队就长期承诺为这位“英雄教师”送关爱、做好事,做了很长的时间。二是宋薛宣在当了劳动模范出去参观学习的时候,都不忘带着做好事的工具,恰巧还用上了。有一次,他们在路途中遇上了泥石流,路滑不安全。这时候,宋薛宣就拿起工具,带领一群劳模出去寻找沙石铺路,及时疏通了堵塞车辆的“长龙”。工会领导说,“老宋真正是学雷锋典型,劳模参观还不忘做好事。”最近,宋薛宣弘扬交通文明的“打醋诗”又在网络红火起来了,就是发挥山西人“酿醋”和“吃醋”的特长,把交通文明宣传的词语与民俗结合,弄出来“人人爱听、人人易懂”的“文明交通打醋诗”。这就是宋薛宣大哥,这就是学雷锋典型,助人为乐成为最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生活的乐趣和寄托。

03志愿服务是执着奉献的生活方式:陈军浩
     陈军浩是宁波市的“大人物”,只要涉及社会民生的事情,只要涉及志愿服务的事项,都少不了“浩哥”的声音,都看得到“浩哥”的“发威”。我与军浩的缘分,是来自“三次挨骂”去看他和他们团队的故事。自从2015年认识陈军浩之后,他就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考察“红领之家”。后来,我三次经过宁波,但是都因为工作太繁忙没有能够如约参观。结果,“浩哥”三次发微信或者打电话,一边笑一边“骂我”,再三邀请我考察红领之家。这位资深志愿者的热情和认真特别令人倾佩。2019年4月底,我终于从广东到山东,从荣成到曲阜的时候,绕了一个弯,到宁波参加一次小论坛,顺便考察“红领之家”。军浩开车接我,一边走一边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的志愿服务,根本没有我“插嘴”的机会,这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图三:浙江省宁波市红领之家党员志愿者陈军浩

     由此开始,我三年来先后多次到宁波,多次与军浩交流沟通,对他的“志愿情怀”了解越来越多、感受越来越深。陈军浩原来是典型的“打工人”,从干各种粗重活、琐碎活开始,逐渐积累资本、逐渐积累资金,终于合伙创办了小型物业公司,成为小小的创业者,做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等维持经济收入。与此同时,他从20年前就开始参加志愿服务,但是真正转变最大的,就是在2012年发现党员志愿服务最受群众关注、最能影响社会。于是,陈军浩就在2012年发起成立“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队,后来注册成立“红领之家”公益服务机构,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吸引和带动青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以及其他群众志愿者,开展关爱他人、帮助社会的各项服务。军浩将物业公司完全交给其他人,自己全职做“公益人”。要说 “红领之家”开展哪些服务、拥有那些项目,我说不清楚,估计陈军浩也说不太清楚。只要政府有需要、群众有需求,都会找到“红领之家”开展相关服务,从关爱老人、残疾人到纠纷协调、社会治理;从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青少年成长服务到社区矫治、防诈服务;从生态环保、民生实事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等,都看到“红领之家”参与服务的影子。所以,陈军浩非常忙,一边接待我,一边还要接听很多电话,协调很多事情。但是,最难的是我看到他不仅没有烦恼,反而快快乐乐、高高兴兴。据他“吹嘘”地说道,原来妻子还有些意见、女儿还有些不理解,现在都被他吸引参与志愿服务了。有一次,在军浩的好人工作室交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他妻子和女儿专门赶来做了蛋挞给我们品尝。我特别主动要求与这个“志愿者家庭”合影,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谢。在我的印象里,陈军浩以及其他志愿者骨干,就是一群随时随地都在奉献和服务的人,都在示范带动,吸引和影响更多人参加志愿服务。这样执着奉献的生活方式,让人不得不尊敬,不得不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助人的生活方式在宁波市掀起志愿服务的热潮。

04志愿服务是美丽新生的生活方式:蔡秀兰

     我跟着年轻人一口一句“蔡奶奶”,叫的是北京优秀志愿者蔡秀兰同志。她身上有着非常神奇的故事,体现出“做好事、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说起来,我与蔡奶奶是十多年的朋友了。2008年5月,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秘书处邀请我讲课,我讲到了志愿者激励的几种方法,其中有“快乐激励”。提问交流的时候,一位老同志举手发言,后来我知道她就是蔡秀兰同志。她说,“谭老师,您说的快乐激励,我就是一个案例。”原来,蔡秀兰在秘书处做志愿者的某一天。秘书长带着志愿者来她办公桌前说,“蔡奶奶,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我们给个奖品给您。”蔡秀兰想来想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日子,就回了一句,“看你笑眯眯,没啥好东西。”不料,秘书长说,“蔡奶奶,今天是您到秘书处做志愿者第100天的特别日子,给一个特别的奖品给您。”蔡秀兰一看,是一个水晶玻璃做的奖品,里面夹着一张照片,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青年志愿者偷拍她的,拍得非常青春、非常美丽、非常精神。蔡秀兰同志说,“我特别喜爱这张照片,就拿回家摆在柜子上,见人就说,‘看,志愿者部秘书处多么重视我,干了100天还发一个特别的奖品。’这就是典型的快乐激励。谭老师,您说对不对。”我连连说“对,对,对。”这样,我们就成为好朋友了。

 图四: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优秀志愿者蔡秀兰

     后来,秘书长才告诉我。蔡秀兰同志退休不久,就查出乳腺癌。但是,当志愿者天天忙碌、天天快乐之后,过了几年复查,癌症细胞竟然消失了。医生说是奇迹,蔡奶奶说这是快乐志愿服务的回报。她发挥档案工作的经验和特长,帮助联合会建立志愿服务图书馆,还应邀热情担任联合会秘书处团支部的顾问等等,志愿服务非常辛苦,蔡奶奶却特别开心。随后,她又到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做志愿者,与年轻人在一起,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显年轻。前两年,在一次志愿服务论坛上,我们再次相遇。蔡奶奶悄悄地告诉我,“谭老师,电视台拍摄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播放出来就传得很广、成了网红。我说的是‘做志愿者不得病!’”。我就逗她说,“你又在为志愿服务做‘传销’了。”这就是优秀志愿者蔡秀兰,这就是志愿者们最可爱的蔡奶奶,她的生活方式就是快乐服务、快乐生活,战胜病魔的缠绕、赢得新生和健康。

05志愿服务是邻里温馨的生活方式:马雪萍
     说起广州最美志愿者马雪萍,就有两个不得不讲的故事。一个“找工作误入‘志愿门’的故事。”很多年前,在企业转制中,马雪萍下岗了,就到各种招聘广告前重新找工作,然而,不知道是眼神花的原因,还是文化不高的原因,居然看错了广告。应聘面试谈了半天,对方才说“非常抱歉,大姐您找错了。我们这里是招募志愿者,不是招工,没有钱的。”马雪萍一愣,“哦,找错了,没有钱的呀。”过一会,马雪萍又说,“刚刚听你们介绍做的事情很好呀。反正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有时间,也做志愿者是否可以。”招募人员说“当然可以。”这样,马雪萍“误打误撞”走进志愿者的群体,一做就是几十年。另一个是“马老师的故事”。有一次,马雪萍找我帮忙,有个部队邀请讲《青年战士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程,针对新生代比较迷茫、比较脆弱,进行理想信念和坚定意志教育。到了部队的时候,战士们见到马雪萍,每人都一口一个“马老师、马老师、马老师”地叫着,非常亲切。反而我这个正规学校的教授,没有人认识和套近乎。后来,教导员告诉我,战士们之所以喜爱“马老师”,愿意说真心话、贴心话,就是因为马雪萍特别关心和体贴战士,帮助解答思想、情绪问题,帮助安抚想家乡、想亲人的心情等等,她做的事非常有效果。

图五:新时代广州最美志愿者马雪萍

     其实,马雪萍同志原来的文化程度确实不高,社会见识也不是很广。但是,几十年做志愿服务,她就在发挥爱心和热情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成为越来越优秀的志愿者。例如,在开展老人服务的时候,很多普通的志愿者仅仅是关爱慰问、卫生清洁。马雪萍会在做这些细致周到的服务之际,还轻声细语地与老人聊天,了解老人过去的故事,了解老人生活的喜好,了解老人关心的热点。下次再过来服务,马雪萍就会根据老人相关的信息,提供更多的“贴心话”“温馨事”“开心语”。因此,特别受到老人的欢迎,都当作女儿看待。如今,在马雪萍的影响下,她们家里一家三代都做志愿者,为社区邻里提供关爱和帮助,也吸引社区邻里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06志愿服务是青春激情的生活方式:莫岱维

     莫岱维是我的一个新朋友,认识仅仅三年,但是我对他的印象特别深,也经常被他感染和激励。2019年3月,我在给贵州省文明实践志愿者讲课之后,就是在报告厅外,被他临时“劫持”上车,到龙里县参加文明实践“务虚会”的。在车上,岱维告诉我,“县领导已打电话给团省委,不用安排您的晚餐,就与我们一起品尝农家乐。”他“呱哩呱唧”给我讲了很多“德行龙里”“山歌伴飞”“红音青抖”“美丽乡村”的故事,也介绍许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青年工作的想法。我详细了解才知道,他当时是团县委书记,带领团员青年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贡献,也配合文明实践创新志愿服务的路径方法。同时,我也知道莫岱维是苗族,从山乡走出来,考上大学、进城工作,为群众、为家乡不断努力奉献。所以,他的豪爽,他的热情、他的能量,都带有民族的传承,山乡的滋润,特别让人有亲切感、亲近感。2020年1月,我再次考察龙里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莫岱维有一天陪同我连续跑遍13个村庄、寨子,从早到晚、马不停歇。他们不累,我也不累,看到很多村寨群众“大比武”“赛擂台”,改变乡村面貌、创造发展机遇的景象,听取许多山乡群众激发热情、干事创业的故事,让我也激情澎拜。2021年10月,我第三次到龙里县调查研究,莫岱维直接拉我到最偏远又最闻名的洗马镇。原来,他已经从团县委书记职位上转岗,来到洗马镇当镇长了。我们一起到了最偏远、“鸡鸣四县”的平坡村打朗寨,看到不仅仅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村寨修缮越来越漂亮,而且苗族版画、刺绣等工艺品网络销售很好,并且还开发出苗族图示的青年时尚“文化衫”等新型产品。在莫岱维、罗玉元等青年干部的鼓励和辅导下,打朗寨的大叔、大妈用抖音传播山乡文明、用山歌推介山乡产品,节目非常活泼、非常动人,播放出去后成为省内外的“大网红”。最近,听说莫岱维被选拔为优秀青年干部,派到其他县工作,我预祝他在新岗位有更多的贡献、更大的作为。这位从团委书记到镇委副书记,再到担任镇长和选调到外县工作的年轻干部,一方面是将志愿精神融入本质工作,在共青团工作岗位、乡镇干部工作岗位上,都不是按部就班、简单应付,而是想方设法、创新创造;另一方面,在业余时间时刻奉献、毫不计较,与志愿者一起献爱心、做好事,与乡村群众一起改善村庄、改善民生;就拥有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

07志愿服务是日渐沉稳的生活方式:张伟
     张伟是我的“小兄弟”“忘年交”朋友。说起与张伟的认识和相交,就要联想到2008年难忘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援与灾区重建。“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我是5月19日接到指令,5月20日第一次以专家顾问的身份,陪伴广东省大学生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到四川服务,当年还三次重返灾区。其中,8月的时候,当年的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针对四川灾区的需求,就在四川进行启动和培训,安排我前往讲课。课后,涌上来交流沟通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一位中等身材、非常精神的小伙子,就是绵阳市平武县到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张伟。他咨询了一些农村志愿服务的问题,也留下了我的电话。2010年“5.12”的时候,他们几个“西部计划”志愿者争取团市委、文明办、民政局、卫健局的支持,举办“绵阳公益志愿服务论坛”,邀请我前去做主旨演讲,也做小组讨论的点评专家。当我前往参加活动的时候,被志愿者的热情和认真所感动,大家都专注在志愿服务的学习交流。不仅仅上午的主旨报告非常热烈,下午的分组讨论也非常热烈,几百名绵阳的公益人士、志愿者没有中途离开、没有敷衍应付,都在争着发言和交流,既希望分享自己的服务体会,也希望聆听和学习别人的服务经验。“西部计划”服务期结束后,张伟用一年的时间“公益游学”,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拜访公益机构和志愿组织,学习吸收服务创新的经验。期间,专门到广州拜访我,进行深入的交流。不久,张伟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平武县组织部的青年干部,后来调动到绵阳市人社局工作。这期间,他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平武县大学生志愿者回乡服务团”等;另一方面退到幕后的位置进行推动和支持,而不是做前线的“志愿英雄”。记得有一次,当地评选优秀志愿者奖项,张伟最初被推选为候选人。但是,经过再三犹豫和思考,他主动放弃了候选资格。他对我说,“当了国家干部之后,就要沉稳下来、默默奉献,将光环和机会留给那些乡村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我看着张伟从青春活泼、激情洋溢的青年志愿者,转变成为沉稳理性、统筹协调的党员志愿者,一路来的成长与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由此,我也知道志愿者的生活方式并不都是热情洋溢、风风火火,也有沉稳和平静的类型。

08志愿服务是难以释怀的生活方式:谭建光
     谭建光就是我自己,我把自己列入志愿服务生活方式的角色之一,就是想体现多样化、丰富性。我非常早就知道志愿服务,非常早就接触过志愿者。1987年广州“志愿热线”的创办者,1990年深圳“义工联”的创办者,我认识一些,也敬重他们,但是还没有特别的印象,也没有开始调查和研究。

 图六:谭建光著《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

     在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带队前往深圳调查志愿服务,接触的志愿者、听说的志愿服务故事、看到的志愿服务文献,让我深深被感动、久久不能忘怀。这样,我就从人的现代化研究、人格发展研究、青年成长研究、共青团工作研究等领域转型,集中精力开展志愿服务的研究和传播。我讲课经常描述的一个案例,就是1995年了解的。当时查阅第一批志愿者的手写报名表,有一张表格在最后“为什么报名做志愿者”栏目,一位女志愿者填写说“因为我有慈祥的双亲,我希望天下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因为我有活泼的子女,我希望天下儿童都有快乐童真;因为我有恩爱的家庭,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这些愿望,我报名做志愿者。”这一段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道理大口号,却感人至深、让人难忘。从事志愿服务研究传播的26年来,我一方面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与志愿者交朋友,为他们答疑解惑,也了解和学习他们的服务经验、服务体会。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深入深圳宝安、广州番禺、佛山南海、江门新会等地,辅导县区、乡镇、社区农村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培训提升志愿者的素质。记得是到一个乡村志愿服务站,听说有一位村里的孤僻老太太,性格多疑,不相信人。但是,一位青年女孩子的志愿服务让她感觉非常贴心、非常暖心,就越来越喜欢这位志愿者,每周都盼望这位志愿者去看望她和交流沟通。一次,女志愿者出差忙碌,忘了托人告诉老太太下一周无法按时来探望。结果,因为当天女志愿者没有来,老太太就天天等候,吃不香、睡不好,一直念叨着女志愿者的名字。当女志愿者结束出差行程,匆匆赶来的时候,老太太喜极而泣,抱头痛哭。这样一个志愿服务中的亲情故事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也让我长期探寻志愿服务与人性人情的关系。21世纪初期,我的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和教育传播范围走出广东省,到了全国的一些地方,看到不同文化习俗中的人们,都对志愿服务有期盼、有认同。特别是2008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等“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培训专家,2010年成为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建立的“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有机会参与推进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扩大、收获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青年志愿服务两个领域,长期持续调查研究,特别是近三年先后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县区,150多个乡村社区进行调查辅导。亲身感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活力与魅力,观摩海淀区“科技进万家、志愿创美好”“村民上高楼、文明上台阶”等志愿服务;感受荣成市“志愿+信用、人人做好事”“暖心食堂、爱心你我”等志愿服务;体验龙里县“山歌伴飞、萤火虫、擂台赛”等志愿服务,参与博罗县“乡村振兴示范带”“红乐博罗行”“博艾中华、健康你我”等志愿服务。这些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让我领会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真谛,看到志愿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社会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所以,当我2020年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本来以为可以休息一下、清闲一点。没有料到依然这么忙碌、依然风雨兼程。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我回答说“也许就是恋恋不舍、难以释怀吧。”当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奔波在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的路途中,从东莞长安镇调查时开始构思,到佛山志愿服务项目督导时早晚执笔,再到梅州山区讲课交流的空隙完成初稿,转战中山市志愿讲师团听课点评间隙的修改完稿。这就是志愿服务研究者、传播者的生活状态,“一直在路上、未敢有松懈。”
返回列表
END TOP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