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乌拉盖会议”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乌拉盖会议”
谭建光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在各地基层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的同时,也吸引一批专家学者参与调查研究,并且建立响应的研究机构。现在进入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阶段,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围绕如何加快全覆盖、如何提高水平、如何高质量发展等进行思考,也迫切需要交流沟通、合作研究。为此,由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安徽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江西、吉林等高校的文明实践研究机构、志愿服务研究机构联合主办,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中共乌拉盖管理区工委宣传部、锡林郭勒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协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交流既专题研讨班”于2022年8月26—29日在乌拉盖管区成功举办。来自各类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研讨会。我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也参与会议的讨论交流,还考察了乌拉盖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基地等,获得启发,很有感触。这次研讨会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在党的领导下,由研究机构与实践机构自主发起的会议。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是各省级党委宣传部建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以及高校的文明实践研究机构、志愿服务研究机构。 二是参与研讨会的既有研究人员也有实践工作者。最初发起会议的是研究机构,但是很多地区的文明实践中心获得研讨会信息之后,也非常积极争取参会,并认真准备调查研究文章。 三是研讨会的认真高效。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此次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不论是专家学者演讲,还是实践工作者发言,与会者都认真聆听、认真思考,会议气氛非常热烈。我感觉“乌拉盖会议”将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一次研讨会,对于研究合作与理论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特记叙会议状况,整理会议内容,提供分享交流。

01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肩负着历史使命
     从2018年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理论研究工作就相应开展,逐渐推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在,进入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阶段,理论研究者要更加积极主动,配合党中央的部署,按照中宣部的要求,不断深化、不断细化调查研究,推出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研讨会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研究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会专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观点。魏智勇教授、谭建光教授、张祖平教授、倪良新教授、魏雷东教授、王忠平教授、王江伟教授、卓高生教授、阎安教授、边建平老师、杨威威老师、欧树同老师等通过参加会议或者提交论文等发表了观点;吉林省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处、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吉林市伊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浙江省宁波志愿者学院、安徽省明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安徽省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安徽省长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锡盟乌拉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兴安盟科右前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介绍了实践经验与思考。我初步概括主要的观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思想理论
     与会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认为,要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主线,将文明实践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举措。为此,要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思想理论,在广大群众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关键是要将新时代新思想结合基层实际、结合群众需要进行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专家学者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各种理论,而是要结合每个地区、每个群体的特点,将理论精髓进行传递、进行诠释。并且,融入各地的探索创新、融入干部群众的智慧,丰富和充实思想理论的内涵。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从群众视角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有专家分析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两个富裕”理论,即“富脑袋”与“富口袋”共同发展;有专家分析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传播和丰富等等。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时代,理论工作者也要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激励下,大胆探索、勇敢创新,不断丰富党的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丰富文明形态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创造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新特色。与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介绍了在各地了解到的文明实践特色亮点。原来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认为文明发展、文明形态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经济发达的地区文明形态高级一些,文明状况好一些。然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各地的探索创新突破了这种固定的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仅仅北京海淀区、上海徐汇区、深圳南山区等科技创新多、经济发展快的县区文明实践有特色亮点;贵州龙里县、吉林伊通县、安徽省天长市等经济欠发达的县区文明实践也有特色亮点。因此,与会专家认为,要分析和研究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中,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文明有哪些特色和亮点,思考如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丰富实践路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在实践”,即不是停留在“读文件”“喊口号”,而是要结合地区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开展党员干部宣讲宣传新时代新思想、宣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活动,贴近群众所思所想、引导群众理解接受,并且激励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传播新思想活动、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共创美好乡村、共创美好社区。为此,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在各地调查中发现的文明实践路径、文明实践做法、文明实践经验。这些种类多样、特色各异的做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乡村社区、走进群众心里,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丰富志愿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这样,就推动各地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服务项目繁荣。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状况及其走向,探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其他类型志愿服务的异同等等。与会者一致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是近年来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的最大动力,让原来主要在城市发展、主要开展专项活动的志愿服务,不断向乡村社区延伸、不断拓展关爱服务领域。包括近年来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也在为保护人民的安全与健康作出贡献。并且,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以及吸引乡村社区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弘扬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为此,与会专家认为,继续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02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四有要求”
     与会人员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探索创新和调查研究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思考和想法,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研究,不是“关在屋子里的学问”,不是“停留在纸面的学问”,而是需要广大专家学者深入各地的中心(所、站)、深入乡村社区,认认真真调查了解党员干部、城乡群众的探索实践,认认真真聆听来自不同社区、不同乡村的群众心声,在广泛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观点、提出理论,要真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第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要有遵循
     开展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研究,要遵循党的宗旨,要贯彻新时代新思想,要按照方针政策的要求。这样,专家学者才能够把握研究的正确方向,在深入各地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调查研究的时候,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提出符合实际需要,对党和政府工作有科学参考作用的理论观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研究工作者要坚持“两个在一起”。一是坚持“与党在一起”,为了党的事业需要,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这样才能够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坚持“与人民在一起”,真正走进乡村社区、走近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发现群众的创造,这样才能够做出具有生机活力的研究成果。


第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要有根据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三年多以来,每个地区的情况不断变化,不断涌现探索和创新的经验。为此,与会专家认为不能仅仅做“蜻蜓点水”的调查研究,而是要像党在早期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一样,扎扎实实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根据地。如张祖平教授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多个县区,反复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调查辅导,既提高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水平,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如谭建光教授选择北京海淀区、贵州龙里县、山东荣成市、广东博罗县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根据地,反复前往调查研究和授课辅导,促进乡村社区的探索创新,也积累丰富的研究资料。如魏智勇教授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在调研近百个县区旗的基础上,也选择一些县区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根据地,探索民族地区的创新发展。大家发现,在兼顾面上推广,促进各县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调查研究的根据地,有利于探寻实践发展的规律性,有助于检验理论观点的生命力,有利于把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要有群众
     与会专家认为,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房里”“纸面上”的一个关键,就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论研究要有“群众的声音”“群众的行动”“群众的创造”。  一是 专家学者要将思想理论、政策措施变成“群众语言”,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从而实现引导群众、吸引群众的目的。二是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自觉自愿参与进来、作出贡献,成为志愿者,成为活跃者。三是 要重视搜集和分析乡村社区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的创新创造,总结群众的榜样作用、典型案例,提供更多的人学习和模仿。四是 要促进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让乡村社区群众在响应党的号召,奋发进取、热情服务的同时,也获得激励和回馈,共享幸福家园和美好生活。为此,专家学者要探索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中的群众参与、群众创造和群众收获,不断提炼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第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要有影响力
     研讨会上,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提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观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要面向社会,志愿服务研究也要面向社会,不能满足于获得一些观点见解之后就“自我欣赏”“自娱自乐”,而是要拿到社会实践中检验,看看这些理论观点、思想认识是否符合党的工作发展要求,是否符合群众生活发展需求,是否对各项工作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一方面,专家学者要真正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不仅仅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而且将调查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社会之中,力求对于干部群众的文明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具有切实帮助。另一方面,专家学者要敢于面向社会、面向网络,不是将研究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运用通俗化、时尚性的语言和风格,面向大众传播,从而为新时代新思想的广泛普及作出贡献。

03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灵活多样路径
     各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员参加研讨会并带来宝贵经验,专家学者也带来一些典型地区的研究案例进行分享。在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介绍了创新做法和取得的实效。我将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介绍。

第一、北京海淀:思想理论进园区
     与会专家介绍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获得的启迪。北京市海淀区既有中关村国家高新科技园,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等高校;也有苏家坨镇、温泉镇、上庄镇、西北旺镇等农村城市化地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结合本地特色探索“思想理论进园区、科技创新进社区”的路径。一方面,针对高新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多、留学归国人才多等特点,探索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方式方法多样化的途径,通过红色微信、微博、抖音、视频等等,将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科技园区的群众心目之中。另一方面,发挥科技人员、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将新兴科技、健康生活等知识技巧,面向广大社区和农村的群众进行推广普及。其中,中关村街道地处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面积5.28平方公里,由30个社区组成,常驻居民19万人。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这里有科学圣地、人才高地、商业重地、文化源地之称。新时代文明实践进程中,中关村村史馆于2020年12月建成开放,推出如《一座见证民族复兴的百年车站》《中关村特楼的党员科学家》《四位中关村老党员心中的国之大者》《从“两不四自”原则中感悟中关村的企业家精神》等展览内容,面向党员和群众宣传,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此外,海淀区还积极利用多方面的红色资源、科技资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注入活力。2021年,中宣部机关党委15个局级单位党组织与海淀区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对,共同向社区居民群众送去内含口述历史采集、红色电影党课、老红军走访慰问、图书影像资料捐赠、大数据头部企业走访、“志愿者之家”改造升级等69个文明实践志愿项目。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等32所高校与海淀区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签约结对,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开展,还聘请骨干教师成为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高校宣讲团成员。这样,新时代新思想、党的方针政策、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等就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进入科技园区、进入高新企业,成为激发动力、奋斗进取的源泉。新科技、新知识也源源不断进入社区和农村,为提高居民、村民文明素质、科技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二、贵州龙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与会专家重点介绍《干部是关键、群众是英雄——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做法与思考》。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原来是贫困县,也是在各项工作包括乡村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长期落后的县,多次“暗访”督查排名在全州的落后名次。2019年凭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契机,以山歌伴飞新思想、萤火虫党员志愿服务、大比武群众参与振兴与治理的“三步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改变落后面貌,一跃成为全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环保生态等多项工作的先进,并且三年多来每个季度“暗访”督查都排名在前一、二名,获得各种表彰奖励。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群众,做好关爱服务的时候启发思想、引导激励,产生非常大的效果。 如在推进“大比武”“擂台赛”,改变乡村脏乱差面貌的时候,党员干部先后22次深入最偏远的洗马镇平坡村打朗寨进行动员,还是有部分群众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参与,习惯于“等靠要”,习惯于懒惰无为。但是,党员干部不松懈、不泄气,一次次交流沟通、一次次听取意见、一次次促膝谈心,终于在第23次会议上赢得全寨子群众的支持,开展“大比武”“擂台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产业。二是赋分争优吸引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赋分”就是给予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1000分”基本分,让大家都珍惜自己的基本分,并且不断增加积分。“争优”就是鼓励村民通过支持村庄建设和发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加积分,争当优秀、获得奖励。冠山街道五新村的老人服务中心根据自己村寨的特点将赋分争优做成“乐积攒”。因为村里老人总是说“积福、惜福”,所以五新村将志愿时间银行的做法说成是“乐积攒、乐积福”,老人就特别愿意参与。并且,我们看到墙上挂着很多红色的“小福袋”,每个上面有一个村民的名字。打开小福袋,里面装着很多小小的“点赞大拇指”,有些村民做好事多,“大拇指”就多一些;有些村民做好事少,“大拇指”就少一些。村里定期根据这些点赞的“大拇指”多少,对村民进行表彰奖励。 三是选树典型。对于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优秀居民、村民,既大张旗鼓表彰,也编写成山歌传诵、编写故事传播,大家都羡慕、大家都学习。正因为龙里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把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让群众成为英雄,让群众有自豪感与荣誉感,才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推进,改变了山区的落后面貌,创造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浙江温州:人人参与有作为
      与会专家介绍浙江省温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以及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温州市推动文明实践向城乡社区下沉,满足群众的个性化、类型化、差别化需求,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群众有作为有成效。树立“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服务”的观念,从宣讲宣传、文艺表演、关爱帮扶、邻里互助等,都搜集和整理群众的愿望、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吸引和激励城乡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方面: 一是倡导“文明好习惯、随手做志愿。”结合温州民俗习惯,推广文明随手劝、车辆随手扶、垃圾随手捡、市容随手拍、困难随手帮、时长随手录等,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文明实践,有机会体验志愿服务。 二是“定人定时定岗”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选拔优秀志愿者在文明实践站点、志愿服务岗亭作为负责人,从事组织协调,招募和安排志愿者开展宣传普及、文明倡导等服务,也为群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帮助。三是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积极作用。温州市有遍布城乡社区的文化礼堂,成为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参与乡村治理、参与文化展示、参与守望相助的推广场所。通过热心人、好心人等积极的发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参与、作出贡献。目前,温州人改变了原来“只会挣钱”的单一印象,大量的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彰显出这个城市的友善和温暖,展示出这座城市的文明和亮丽。

第四、安徽明光:把阵地建在庄上
    安徽省明光市的文明实践工作者介绍,他们根据本地实际,探索“低成本、可复制、高效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路径。在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时候,他们受到毛泽东同志关于“支部建在连上”的启发,提出了文明实践“把阵地建在庄上”的思路,真正打通思想理论传播到农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贴近民心,组织建到庄上。最初,明光市按照要求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但是发现建在行政村的文明实践站距离各个自然村、各个农户的群众还是很远、不方便。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就提出“把阵地建在庄上”的思路,每一个自然村建设文明实践点,并且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在文明户建立“实践大院”,在聚集活动处建立“实践广场”,在书报展示处建立“实践长廊”、在农作物大棚建立“实践基地”等等。这样,让阵地既成为贴近群众宣传普及的场所,也成为群众休闲活动的场所,让文明实践真正贴近群众的生活。 二是关注民需,服务送到身边。凭借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文明实践点及其大院、广场、长廊、基地等,市镇文明实践队伍深入农村开展宣传和服务非常方便,村民自发组建的志愿者队伍也拥有了活动场所。这样,就近就便了解群众的愿望和需求,提供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服务,赢得群众的赞誉。 三是汇聚民力,治理通到末梢。明光市利用城乡公交、综治巡查车、文明创建宣传巡逻车等,将各个庄上的阵地“连线连片”,打造“全市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新矩阵。这样,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方便了,城乡群众沟通交流方便了,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和谐家园就非常便捷通畅。明光市“把阵地建在庄上”,解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难题,建立起城乡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的便捷渠道,为社会文明发展、建设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五、吉林伊通:从文明风尚到文明经济
     吉林省伊通县文明实践工作人员介绍,结合东北地区的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利用民风民俗的改善和邻里守望的传统,把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主线与促进乡风正气、推动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探索出文明实践的新路径。 一是“小门球撬动大文明”。实践中心的同志发现,有些乡村推广文明风尚难度较大,群众对于一些不讲卫生、影响环境的事情见怪不怪。这时候,他们发现有些外出务工、外出创业的乡贤引入了“门球”的这种简便运动方式,深受乡村群众的欢迎。门球不像篮球、足球那样需要大场地,需要多人集中训练;而是在小场地就可以开展,简单练习就可以参赛,特别适合乡村群众农闲时的运动。这时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大力倡导乡村“门球”运动,同时开展“赛前一刻钟”宣讲宣传,“赛后五分钟”文明点评等活动,既宣传了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也引导群众了解文明观念和文明行为;促进乡村生活大变样。 二是促进“文明风尚”带动“文明经济”。县里为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先进群众,如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提供积分奖励,并且将积分高的党员和群众对外宣传,建立诚信形象,从而在农业生产、副业生产、工业创业、商业流通等方面提供优惠、获得支持。伊通县探索出乡村好人既要“富脑袋”也要“富口袋”的经验,推动“文明经济”的崛起成为新趋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六、内蒙乌拉盖:跟党走、不怕苦、能干事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讨会的承办方,也介绍了实践探索的经验。乌拉盖经历了“兵团—农村-管理区”的转型发展,属于典型的草原转型社区,也纳入全国第一批12处“红色草原”的名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时候,乌拉盖管理区发扬兵团人“跟党走、不怕苦、能干事”的优良品格,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宣讲宣传工作,与管理区“传红守绿、红绿相映”以及开拓创新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为草原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一是将文明实践做到群众“最近的地方”。“白天到区文化馆学马头琴,晚上到实践中心露台看电影,周末到公益课堂学书法”成为很多退休老人的生活写照。这些曾经在兵团、在农村、在管理区作出贡献,现在安享晚年的老同志,受到文明实践的吸引,既来学习和享受,也来做志愿者为群众展示表演;并且,深入草原、蒙古包为群众送节目、送服务、送温暖,做好文明实践宣传员。二是将志愿服务做到“群众的生活之中”。管理区做好“三题三单”工作方式(三题是“群众出题、组织解题、志愿者答题”。三单是“作业单、任务单、成绩单”)。这样,就把兵团和农场传承的有效工作方法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结合,高效率地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三是激励群众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乌拉盖管理区的群众有着兵团建设、农场文化的传承,具有“跟党走、不怕苦、能干事”的优良品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作用,鼓励道德模范、中国好人、优秀志愿者等组建团队,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活动与服务活动,既承接文明实践传播推广的任务,也就近就便为群众提供关爱帮助。这样,在城镇社区和草原农村,都掀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热潮,“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成为社会时尚。尤其是近期乌拉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三千孤儿入草原、民族团结关爱情”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首播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精神,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强大动力。

04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智库联盟的价值
    “乌拉盖会议”上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智库联盟,由热心的研究机构与实践机构共同发起、共同组建,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主线,为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供调查研究、培训辅导、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等帮助,让智力资源在实践发展中体现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联盟理事会的常务秘书处设在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每年由承担学术交流任务的机构担任轮值理事长,便于发挥各个成员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好学术共同体。在我看来,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智库联盟具体有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一、联系——汇聚文明实践的力量
     目前看来,许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处于分散状态,分布在不同的省市,分属于不同的高校或者其他机构,分别承接当地宣传部门、实践中心的任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培训辅导。因此,特别需要有一个松散型、有活力的联盟,提供机构之间、专家之间联系与交流的机会。最重要是加强联系、互通信息,这样就能够知晓各自的研究进展和已有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加快研究进展。智库联盟充分发挥联系的功能,让各个研究机构、各位专家学者,包括有见识、有水平的实践机构工作者都能够通过这一枢纽联系起来、互通有无,有利于研究和发展。

第二、交流——分享调查研究的资讯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打破“封闭”“闭塞”状况,改变“孤军作战”“独自徘徊”的状况。联盟就是建立调查研究信息、调查研究活动分享的平台,让大家互相之间了解研究工作的思路、研究进展的情况、研究的发现、面临的问题等等。这样,对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机构能够提供的智慧,能够作出的贡献也有所了解、心中有数。联盟的资讯分享能够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为每一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支持。

第三、合作——集体进行攻坚克难
     从“乌拉盖会议”讨论交流的情况看,很多地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路径、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具有共通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家研究的专题、破解的难题也具有共通性。联盟就引导和促进部分研究机构合作,针对共同的重点进行攻关,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难题,为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第四、创造——探索新颖观点经验
     我们的时代需要创造,我们的时代需要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过程中,很多地方的党政干部、志愿者骨干、城乡热心群众都创造出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元素,包括思想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等。因此,特别需要专家学者深入县区、镇街、村居进行调查、总结提炼,并且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理论观点。联盟通过收集和展示各地实践机构的探索创新,提供专家学者参考借鉴,支持专家学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为创造新理论、创造新理念提供支撑。

第五、共享——支持各地推广普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也要倡导共享、实现共享。一方面是学术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共享,把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智慧共享出来,相互促进、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研究机构与实践机构的共享。实践机构的探索创新,为理论研究提供源泉;学术机构的理论成果,为实践发展提供支持。这样,在开放与融合的新时代,联盟的共享机制有利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研究更快推进、更好推进,能够不断产生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