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五星”农民志愿者——以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五新村为例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五星”农民志愿者
以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五新村为例

黄咏霓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副总干事
广州市智荟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城的冠山街道,是龙里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街道共有19个村(社区),下辖295个村组,总人口12.0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27%。冠山街道党工委下辖94个党组织,共有党员1835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城市社区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也是冠山街道基层治理不断探索的命题。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党委引领下,基层干部“冲锋陷阵”,广大群众同心协力,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以五新村为例,这里一改原先落后的样貌,环境变美了、乡风文明了、群众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提升了,辖区内拥有丰富的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使这里逐渐成为远近游客青睐的好去处。冠山街道以五新村为试点,推动环境整治提质“大比武”、赋分争优机制优先落地实施,干群一条心,大胆探索,通过志愿服务唤醒群众内生动力,涌现出一批新时代“五星好农民”,才有了如今五新村的“摇身一变”。

PART 01志愿五新村:小福袋里“有妙招”
      近年来由于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五新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问题凸显,与此同时,村里土地流转,很多老人不用种地,在家赋闲或帮忙带孙子,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村里老人日常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匮乏、家庭婆媳矛盾一度突出等问题。为此,五新村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抓准群众“互助养老”的需求,利用村集体闲置房产升级改造的契机,发动群众力量,集资七万多元一起将原先一所闲置校舍改造为老年互助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并发挥村民志愿者作用,成立理事会,负责牵头管理互助中心,探索出村民“共商、共筹、共建、共管、共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运营模式。
互助中心有共享厨房、理发室、舞蹈室、书画室等各种功能室,还有龙里县群英荟萃志愿服务队通过“守护夕阳红”志愿服务项目带来精彩纷呈的活动,成为村里老人们日常的好去处。为了营造良好的互助养老氛围,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五新村探索推行“乐积赞”制度,在互助中心设置了一面“积赞墙”,一边展示群众“互助八条”的内容,一边展示99位积极参与中心活动的会员姓名,每个姓名下方挂着一个小“福袋”,用来装会员所获得的“点赞”小道具。通过“积赞”,激励会员们积极参与活动、参加中心后勤及值班服务、为中心提出可行性意见、帮助行动不便的会员、教授中心老人学习各类兴趣益智活动、为不擅长的老人纳鞋垫、写对联等互助活动。会员们通过参与各项互助活动和服务获得相应数量的“点赞”小道具,每月经汇总公示后,可凭积“赞”情况通过村里面的“流动积分车”兑现激励物资。同时,为了让“乐积赞”制度充分落到实处,村里引导老人们成立“乐积赞”工作小组,由互助中心理事长任组长,还设积赞管理员和监督员,负责对积赞的管理、发放、登记和监督工作。
一个个小小的“福袋”里,装着老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感恩,也装着对老人们互帮互助的赞许与肯定。走进五新村老年互助中心,或许你会遇到王阿姨的媳妇、张阿姨的女儿在义务为老人们做饭,或许会见到理事们在值班、舞蹈班班长在组织老人们排练采茶舞,又或许会遇到82岁的王伯和伙伴们在做粘贴画、写字、下棋。如今每天都有几十名老人来此休闲娱乐,老人们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也少了许多。过往村里的老人们局限于“一方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现在的他们多才多艺、互帮互助、传承传播文化、积极参与村集体事务,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另一番风采。



PART 02 仁义三道寨:民风淳朴“谋发展”
      三道寨是五新村16个自然村寨之一,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寨子生态宜人、植被丰富。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加上贫穷落后,这里在60年代初还发生过为了运送粮食进寨而断送5条人命的悲惨故事。尽管如此,村民们依然恪守祖训,他们勤劳、节俭、团结、拼搏,并逐渐孕育出孝道、厚道、公道的“三道文化”。2019年,冠山街道动员各村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环境整治大比武,在五新村党委的引导下,三道寨26名村民组建家乡美志愿服务队,他们积极带领身边群众,投身到村寨环境整治及庭院绿化美化大比武中,充分发挥自身技能和创造力,打造出一个个美丽的庭院。村里需要标识牌,志愿者用回收的铁架子自己焊;后山要打造一个石林公园,有村民将自家的树砍了把地贡献出来;擅长砌砖、种植的志愿者负责修建亭台楼阁、花池种植;寨子里的公共花园后续需要管护,全寨每户人家各选一个代表轮流负责管护,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制定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人及职责,经济作物的管护和购买也都分户分片负责,使村寨真正实现自商、自建、自管。


      三道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美化,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庭院经济新模式,由三道寨成立“三道桃花源合作社”,引导农户通过资金、土地、庭院经济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种植高效农作物,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林下养殖,实现产业增收和农户的抱团发展。另一方面,探索“村党组织+合作社+寨管委”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三道寨开办“桃源居农家乐”,由五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三道寨24户群众入股,三道寨寨管委自主管理,最后收入按比例进行分红。由于寨上群众与村支两委干部首次开办农家乐,缺乏经验,三道寨党员、乡贤徐光强主动站出来,为农家乐的发展出谋划策,还将自家的房屋让出来作为经营农家乐的“试验场”。农家乐相当于全村的中央厨房,而吃饭的地方就在村民的门前院后,院子美了,还能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这又激励群众持续做好环境的美化。
桃源深处,随处可见精致的庭院小景,后山有感恩树,有“林静轩”“水源亭”两处亭子,这不仅传递出三道人不忘初心打造身边“桃花源”的憧憬,也讲述着寨子群众在家门口创业谋发展的美好追求。自开展环境大比武以来,三道寨村民自愿筹资、让出自家“地盘”,投工投劳,共同修好通寨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庭前花园、儿童乐园,每户家庭还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美化庭院,发展庭院经济。如今,全寨每户家庭都有各自特色的庭院,还发展盆景、果园、茶园、林下养殖等庭院经济,昔日家门口的方寸庭院,已变成群众创业致富的“聚宝盆”。桃源深处的24户人家,秉持着“忆苦思甜、爱家乡、谋发展”的理念,用行动践行他们的“三道文化”,展现出新时代农民有担当、敢尝试、肯奉献的精神风貌。

村民一起打造的花园

PART 03 乡情农场组:心系故里“共致富”
      农场组位于五新村原新民村上片区,邻近龙里县城,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富饶的田地资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贵州中医学院和贵州师范大学知青下乡学习的根据地,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知青们生活工作过的痕迹,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此地人口稀少,仅有11户人家。和大多数本地年轻人一样,韩永胜19岁时便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他到厦门一家珠宝设计厂打工,凭借自身的兴趣和努力,利用工作之余学习设计和公司经营管理。8年后,他成功在厦门开办了自己的手工艺设计工厂,还带动家乡人去务工,总带动就业200多人。2017年,受沿海城市手工艺厂逐渐整合的影响,韩永胜将目光放到家乡,他决定返乡创业,用自己所学和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发展,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结合本地民族特色,韩永胜成立了一家满艺品民族手工有限公司,进行手工艺礼品设计、制作及销售,产品销往国内外,带动了本村及附近村民共40余人就业。
       目前,龙里县冠山街道正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省、州、县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村寨打造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实现产业化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街道和村支两委的支持下,韩永胜计划将本地浓厚的知青文化、自然资源优势、手工艺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和文旅产品,带动村民一起将农场组打造成为近郊文旅胜地。在此基础上,为了给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同时能给公司创收,韩永胜还将开发“制作时间灵活”“工艺简单”的产品,如贝壳手链等,产品计件收入,多劳多得,方便留守老人和妇女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能获得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乡村的发展,需要更多像韩永胜这样的返乡农民工助力,他们有视野、有知识储备、有一技之长、愿意扎根乡土,他们是知识分子,也是新时代的农民,用自己的知识、经历、行动去影响带动家乡群众,助力家乡发展。在农场组,虽然仅有11户人家,但大家都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2022年4月份,农场组在发动群众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大比武”活动中,11户就集资了11万元,村民们一起投工投劳,用一个月的时间共同完善公共设施、修建鱼塘,将农场组打造成美丽家园,还获得县级庭院绿化美化“大比武”第一名。下一步,农场组还将依托知青旧居、茶园、经果林、农业产业基地等打造知青农场和农耕体验基地,发展文旅项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PART 04 友邻四和院:协商治理“有秘籍”
        五新村“四和院”位于五新村原新民下片区,由余家院、杜家院、李家院、王家院四院群众组成,共涉及群众311户。在过去,这里由于安置区多、家族多,纠纷也多,人与人之间不太团结,基层治理难度大。为此,村党委以开展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契机,以环境整治提质“大比武”为抓手,由新民第一党支部党员带头,建立寨管委、组建家乡美志愿服务队,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提质工作。为了激活群众参与的内在动力,在开展环境整治提质大比武工作之初,村党委一方面打出“家族团结牌”,将余家院作为铁木真家族后人的历史进行深挖,重新展示家族族谱、族训家训、族歌、惜别诗,总结提炼“和谐三字经”,提醒余氏后人要团结一致,并且以“美美与共、共同繁荣”为理念,引领四院群众共同打造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打出“今昔对比牌”,在村道上设置“铭记过去”展板,将60-90年代村庄难走的泥巴路、破旧的房屋等旧貌和艰难生活的场景图片用“电视机”画框展示出来,提醒四院群众要铭记过去、感恩现在、创造未来。


       随着“大比武”的开展,四和院群众自愿捐资、投工投劳,打造出农村湿地小公园、休闲亭、自然景观等,村寨容貌焕然一新。这当中,还涌现出一批普通而不平凡的农民代表:为了支持家乡建设而让出120平方自家菜地、捐资捐石材的王学慰;在开展环境大比武时处处带头冲锋陷阵,被评为“投工投劳最多”“自愿筹资最多”“建言献策最多”的“孺子牛”陈光亮;嘴上说着不参与而实际上不仅积极投工投劳还主动捐资的“心口不一”的岑香莲;年过八旬,但在大比武中总是精神抖擞、反应迅速,被称为人老行动快的“脑筋公”余富新;还有经过几十天投工投劳身材“变形”的胖子组长韩永桥,擅长砌砖的建筑工人、老党员韩国民,为家乡建设义务运送材料几十趟的货车司机申刚以及四和院老年大学的成员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家乡变得更美、更好。
在这些普通农民的身上,有着“热心善良”“恪守匠心”“吃苦耐劳”“不计较得失”的美好品格,他们为家乡环境整治提质齐心协力,打出了各自的“招式”,也沉淀出一套属于四和院的“武林秘籍”。如今的四和院,环境美、民风淳,正在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庭院经济为一体的城郊结合部创新型管理农村示范点。墙上的家风家训、广场里的“四和四愿”石雕以及各种文明倡导,时刻提醒这里的群众要传承、创造、守护优良家风、民风;墙上的党员联户示意图、党员联户十二项目服务内容清单、党员承诺事项,时刻提醒党员要有担当意识,要用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村中的小亭子里“讲述”着大比武中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小故事,激励村民要时刻团结一致,尽己所能共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在五新村,还有很多这样的农民群众,像格老湾组年过九旬的老人冯大琴、永瑞组的“大比武姐妹花”陈光菊和表妹韩凤芝等等。随着“大比武”工作的开展和“赋分争优”机制的落地推动,越来越多有担当、热心建设家乡的农民群众涌现,他们没有成就什么惊天伟业,没有叱咤风云,有的只是尽心尽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他们是新时代的“五星”农民志愿者,积极向上、勇于创造、心怀家乡、吃苦耐劳、淳朴善良。
      一点一滴,皆源自于心意;一砖一瓦,皆筑就了家园;一步一脚印,却创造了历史。(部分素材由冠山街道以及五新村提供)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